閃電網絡:比特幣鏈下支付的新未來
在數字貨幣的世界里,比特幣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然而,隨著其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大,鏈上交易的擁堵和高昂的手續費問題日益突出。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閃電網絡應運而生,作為比特幣的一種鏈下支付解決方案,閃電網絡是否能夠突破重圍,成為比特幣支付領域的救世主呢?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閃電網絡的潛力、現狀及未來發展,揭示其在比特幣支付生態中的重要性。
閃電網絡的核心理念是通過建立雙向支付通道,使得用戶可以在鏈下進行快速、低成本的交易。傳統的比特幣交易需要在區塊鏈上確認,這不僅耗時,而且費用也隨之增加。但閃電網絡的出現,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用戶在創建支付通道后,可以在不提交到區塊鏈的情況下進行多次交易,直到關閉通道時再一次性結算。這種機制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降低了網絡的負擔。
在實際應用中,閃電網絡的表現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例如,某些在線商家已經開始接受閃電網絡支付,用戶只需通過其錢包應用進行簡單的操作,就能實現瞬時支付。這種便捷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加入,為閃電網絡的推廣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此外,閃電網絡還支持微支付,這為內容創作者、游戲開發者等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比如,用戶可以通過閃電網絡支付幾分錢來觀看一段視頻,甚至為每一秒鐘的播放付費,這種靈活的支付方式無疑拓展了數字內容的消費場景。
然而,閃電網絡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技術的復雜性和用戶的認知障礙是限制其普及的重要因素。許多普通用戶對閃電網絡的運作原理并不了解,導致他們在使用時感到困惑。為了提高用戶的接受度,相關開發者需要不斷優化用戶體驗,提供更為友好的界面和操作指引。
其次,安全性問題也是閃電網絡需要克服的障礙。盡管閃電網絡在設計上考慮到了安全性,但由于其去中心化的特性,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仍然面臨一定的風險。例如,用戶在支付通道中存入的比特幣,如果沒有妥善管理,可能會面臨被盜或丟失的風險。因此,增強用戶的安全意識,以及開發更為穩健的安全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除了技術和安全性,閃電網絡的生態建設也至關重要。一個健康的支付網絡需要足夠的參與者,以保證流動性和交易的順暢。當前,閃電網絡尚處于發展階段,參與者的數量和活躍度仍有待提升。為了吸引更多商家和用戶加入,閃電網絡的倡導者需要積極開展市場推廣活動,展示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勢,增強人們的信心。
在全球范圍內,閃電網絡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例如,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傳統銀行體系不完善,閃電網絡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便捷的支付手段。在這些地區,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錢包輕松進行跨境支付,解決了以往高昂的手續費和長時間的等待問題。此外,閃電網絡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用戶不再依賴于傳統金融機構,增強了他們的金融自主性。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閃電網絡在比特幣支付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但其未來的發展仍然需要與其他支付解決方案進行競爭。比如,以太坊的狀態通道、瑞波幣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等,都在積極探索鏈下支付的可能性。這些競爭對手的出現,迫使閃電網絡不斷創新,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用戶體驗,以保持其市場份額。
在未來,閃電網絡是否能夠突出重圍,成為比特幣鏈下支付的主流解決方案,關鍵在于其能否有效地解決現有問題,并不斷拓展應用場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用戶需求的變化,閃電網絡有望在比特幣支付生態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
綜上所述,閃電網絡作為比特幣鏈下支付的創新解決方案,展現了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成本,閃電網絡正在逐步改變人們對比特幣支付的認知。然而,技術的復雜性、安全性問題以及生態建設的挑戰,仍然需要我們去克服。未來,隨著更多用戶和商家的加入,閃電網絡或許能夠在比特幣鏈下支付領域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支付革命”推動者。
閃電網絡能否在比特幣鏈下支付領域突出重圍?作為一種可作現金使用的貨幣,必須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它應該發揮交換媒介、價值儲存手段和記賬單位的作用。比特幣并沒有充分實現所有這些目標,這或多或少解釋了為什么它沒有像許多早期支持者所希望的那樣得到廣泛采用。
圖片來源:pixabay
比特幣面臨兩個主要的挑戰。首先,比特幣的速度太慢,一筆交易需要幾分鐘甚至幾天才能被確認,這讓它無法成為令人滿意的交易媒介。其次,在網絡流量高的時候,比特幣轉賬成本會飆升。當比特幣價格在2017年12月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時,一筆交易的成本可能高達55美元。
閃電網絡(Lightning Network)作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被創建出來。2015年,開發者Joseph Poon和Thaddeus
Dryja首次提出了這一想法。它采用了鏈下支付渠道的概念,使交易雙方可以在彼此之間即時發送和接收比特幣。一旦雙方關閉該渠道,最終余額將廣播到比特幣網絡。
由于使用該渠道的支付直到最后都不依賴于向比特幣區塊鏈進行廣播,因此閃電網絡比比特幣網絡快得多。其交易費用僅在渠道關閉時進行最終結算時才支付。Blockstream是2018年第一個開始使用閃電網絡的公司,目前,研究該網絡不同實現的小組數量已非常多。
閃電網絡只是曇花一現?
近幾個月來,有關閃電網絡缺點的報告不斷涌現,它們對閃電網絡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今年2月,一個由多國學者組成的團隊發表了一篇未經審查的論文,指出閃電網絡正變得越來越中心化,節點中心化和財富分配方面的基尼系數很高。節點分布系數為0.88.相當于10%的節點控制著80%的閃電網絡。
匈牙利的一個研究小組去年底發表的一篇論文解釋了這種中心化現象,后來數字保護專家大衛?羅森塔爾(David Rosenthal)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到了這篇論文。
這項名為《比特幣閃電網絡的加密經濟流量分析》(A Cryptoeconomic Traffic Analysis of Bitcoin’s
Lightning
Network)的研究發現,閃電網絡的交易費用非常的低,以至于運營一個節點“在經濟上很不合理”。研究還指出,由于該網絡規模較小,隱私性是它的另一個短板,因為人們可以非常容易地推斷支付的來源和目的地。
這些觀點很有趣,因為它們似乎提出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節點運營商可能會因為交易費用低而望而卻步,從而失去從閃電網絡賺取利潤的機會。與此同時,如果沒有足夠多的節點運營商來運營網絡,用戶體驗將不足以吸引那些希望將其作為支付解決方案的人。
這些數字顯然已經道出了閃電網絡低采用率的原因。根據BitcoinVisuals的數據,目前閃電網絡所有渠道的累積容量約為800萬美元,即不到1000BTC。相比比特幣約1650億美元的市值,其流通量不足比特幣的0.005%。
潛在競爭
根據DeFi Pulse的數據,由比特幣支撐的ERC-20代幣WBTC現在在智能合約中鎖定的價值與閃電網絡的價值相當。
另外,第二層以太坊平臺Matic
Network在推特上宣布,它正在與互操作性協議RenVM合作,直接在Matic側鏈上支持BTC。根據該聲明,新功能將賦予Matic“與閃電網絡類似的功能”。Matic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桑德普?奈爾沃爾(Sandeep
Nailwal)向Cointelegraph解釋了互操作性協議是如何使這一功能在單鏈解決方案方面超越閃電網絡的:
“可互操作的BTC將提供更多使用BTC的功能、用例和途徑,而不是只在閃電網絡上運行且只能進行小額支付。讓BTC在以太坊虛擬機側鏈上可用不僅是支付和集成Defi用例的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而且還提供了與以太坊上游戲和更廣泛的DApp生態系統進行創新和集成的潛力。”
Starkware推出的StarkPay是另一個與閃電網絡競爭的支付解決方案。該項目旨在克服阻礙閃電網絡采用的幾個挑戰,該公司聯合創始人、總裁兼董事會主席伊萊?本?薩森(Eli
Ben Sasson)向Cointelegraph表示:
“閃電網絡支付渠道造成了資本的低效率,因為它們要求形成渠道的雙方、而不僅僅只是支付方鎖定資金。另一個問題是活躍度要求,它迫使各方在渠道開放的情況下不斷地監控比特幣區塊鏈。我認為這兩個缺點呆以解釋為什么這樣的系統沒有獲得廣泛使用。”
閃電網絡能否柳暗花明?
這并不是說閃電網絡注定要失敗,它的支持者仍然很多。推特創始人杰克?多爾西(Jack
Dorsey)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他不僅投資了閃電實驗室(Lightning Labs),還將閃電網絡的提示功能引入了自己的社交平臺。
Bitfinex也一直是閃電網絡的倡導者,該平臺去年12月也宣布支持閃電網絡。該還與Bitrefill合作,為用戶提供在線購物服務,并使用閃電通道與BTC進行支付。閃電支付應用程序Breez的聯合創始人羅伊?謝恩菲爾德(Roy
Sheinfeld)告訴Cointelegraph,該網絡在采用方面做得很好,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獲得發展:
“閃電網絡在吸引主流用戶之前需要更加成熟,但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們見證了閃電網絡與Breez和Phoenix等移動應用程序的融合,諸如Zebede一樣的游戲解決方案也開始在閃電網絡上涌現,我們還見證了Sparkswap和Escher等首批法幣到閃電網絡出入金通道解決方案的發展。”
在閃電網絡上運行的8-bit游戲網絡Satoshi 's Games的首席執行官官卡洛斯?羅爾丹(Carlos
Roldan)對此表示贊同,其在接受Cointelegraph采訪時表示:
“所有活躍的BTC用戶都要求像閃電網絡這樣的解決方案,以為BTC創造流動性,成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否則,比特幣的鏈上交易會給日常用戶帶來不便。去咖啡店買杯咖啡要等上20分鐘,這在閃電網絡上不會發生的。”
比特幣支付解決方案是否有需求?
人們對比特幣用戶是否需要一種支付解決方案持不同的觀點。事實上,與比特幣的總體使用率相比,閃電網絡的普及率目前還很低。但是,這可能是因為還沒有足夠多的應用程序使用它。然而,應用程序在某一平臺上開發出來,并不一定意味著用戶對它們有需求。
此外,盡管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里,人們對大量與加密貨幣相關的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但支付解決方案不一定包括在這中間。例如,加密衍生品和一些可以賺取利息的應用程序已經變得越來越受歡迎。但這兩個領域的增長領都表明,人們傾向于將加密貨幣視為一種商品,而不是一種符合作為交換媒介和價值儲存手段標準的貨幣。
如果人們對這類產品和平臺的需求繼續增長,任何有關閃電網絡或任何其他支付解決方案有市場需求的論點都將被推翻。
另一方面,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比特幣是否會成為安全港的爭論仍在繼續。目前,包括冠狀病毒爆發、英國脫歐、股市和大宗商品暴跌,以及美國總統選舉的不確定性等世界事件意味著這一理論可能很快會受到要檢驗。
如果比特幣作為一種價值儲存手段獲得廣泛采用,它可能會推動其成為更好的交易媒介的需求,為閃電網絡創造一個更有說服力的用例。然而,反過來也一樣。現實是,閃電網絡誕生尚早,還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驗證它的效用。很顯然,它還受到各種成熟度問題的困擾。到底是需要發展應用程序和節點來吸引用戶,還是由于缺乏用戶使應用程序和節點受到影響,這樣“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是此類新興技術需要克服的一個常見挑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