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號稱"區塊鏈 新能源"革命性項目的"氫克鏈"被曝涉嫌詐騙,大量投資者血本無歸。這一事件再次敲響了科技金融領域的警鐘,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何在信息如此透明的今天,披著科技外衣的騙局仍能屢屢得逞?
"氫克鏈"項目打著"區塊鏈技術賦能氫能源產業"的旗號,承諾高額回報,吸引了眾多追逐"科技風口"的投資者。其宣傳材料充斥著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營造出一種"看不懂才高級"的神秘感。這種利用技術壁壘制造的信息不對稱,恰恰成為詐騙者篩選受害者的有效工具——越是看不懂,越容易輕信。
在區塊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概念大行其道的今天,科技名詞已成為新型詐騙的最佳偽裝。詐騙者深諳人性弱點:人們對新技術的盲目崇拜、對暴利的貪婪渴望、對"錯過風口"的恐懼心理。他們精心設計的話術體系,將投資者的理性思考逐步瓦解,最終使其淪為"科技崇拜"的信徒。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項目往往利用"清退用戶"等看似合規的操作來拖延時間、銷毀證據。當投資者發現異常時,詐騙團伙早已完成資金轉移,留下一個空殼公司和一堆無法兌現的承諾。這種"合法外衣"下的犯罪行為,給監管和追責帶來了極大困難。
面對層出不窮的科技金融騙局,投資者需要建立基本的風險意識:任何承諾"穩賺不賠"的項目都值得懷疑;任何用復雜術語包裝的商業模式都需謹慎審視;任何回避實質性信息披露的團隊都應遠離。監管部門更應創新監管手段,在鼓勵科技創新的同時,筑牢風險防控的堤壩。
科技本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但當其淪為詐騙工具時,造成的傷害往往更為深遠。"氫克鏈"事件提醒我們:在這個技術爆炸的時代,保持理性判斷的能力,或許比追逐風口更為重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