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樂享寶"平臺轟然倒塌,無數投資者的血汗錢隨之灰飛煙滅時,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一場金融創新的失敗,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龐氏騙局?這場悲劇背后,折射出的是當代金融監管的盲區與投資者教育的缺失。
金融創新的邊界在哪里?樂享寶打著"普惠金融"的旗號,承諾遠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率。這種明顯違背經濟規律的承諾,本應引起監管部門的警覺。但現實中,監管往往滯后于創新,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前主席特納曾警告:"金融創新若脫離實體經濟,就可能演變為純粹的財富轉移游戲。"樂享寶正是利用監管空白,將金融創新異化為掠奪工具。
投資者教育的缺失同樣令人憂心。面對高額回報的誘惑,許多投資者喪失了最基本的風險判斷能力。他們輕信"保本高收益"的承諾,卻不去思考:如果銀行理財收益率只有4%,憑什么這個平臺能給到15%?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指出:"當資本收益率持續高于經濟增長率時,必然導致財富集中。"樂享寶的運作模式完全符合龐氏騙局的特征,卻仍有大批投資者趨之若鶩。
更值得反思的是我們的金融文化。在急于求富的社會氛圍中,人們往往將金融投資等同于快速致富的捷徑,忽視了風險與收益并存的鐵律。德國社會學家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強調,理性計算是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而樂享寶事件中,無論是平臺方還是投資者,都缺乏這種理性精神。
樂享寶的崩盤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要避免類似悲劇重演,需要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填補監管空白;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金融素養;更重要的是培育健康的金融文化,讓理性投資取代投機心理。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任何脫離這一本質的"創新"都終將原形畢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