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場關于"央行數字貨幣(CBDC)即將崩盤"的預言在金融圈掀起波瀾。預言者們言之鑿鑿地宣稱,這種由政府背書的數字貨幣將因技術缺陷或政策失誤而走向崩潰。然而一年過去,這場預言正在迅速"涼涼",CBDC不僅沒有崩盤,反而在全球范圍內穩步推進。
預言CBDC崩盤的核心邏輯建立在對其本質的誤解上。他們將CBDC簡單等同于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忽視了央行數字貨幣作為法幣數字化形態的根本屬性。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曾明確指出:"數字人民幣是人民幣的數字形式,與實物人民幣等價。"這種由國家信用背書的特性,決定了其穩定性遠非私人加密貨幣可比。就像將風箏誤認為飛機,然后預言飛機會像風箏一樣容易被風吹落,這種類比本身就站不住腳。
從實踐層面看,中國數字人民幣試點已擴展至26個地區,累計交易金額超千億元;歐洲央行數字歐元項目進入準備階段;全球130多個國家正在探索CBDC。這些進展與"崩盤論"形成鮮明對比。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說:"判斷一個國家是否文明,不是看它擁有多少軍隊,而是看它的貨幣是否穩定。"CBDC正是現代國家維護貨幣主權、提升支付效率的戰略選擇,而非一時興起的金融實驗。
更深層看,"CBDC崩盤論"反映了部分人對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焦慮。歷史上,每當貨幣形態發生變革——從貝殼到金屬,從紙幣到電子支付——都會引發類似的恐慌。但正如金屬貨幣沒有使貝殼崩潰,電子支付也沒有讓紙幣消失,CBDC將與現有貨幣形式長期共存、互補發展。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指出:"文明的進步不在于徹底否定過去,而在于創造性地轉化傳統。"CBDC正是這種創造性轉化的當代范例。
回望這場即將"涼涼"的預言,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對特定金融產品的思考,更是如何理性看待技術變革的啟示。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我們需要少一些末日預言,多一些建設性討論;少一些簡單否定,多一些辯證思考。畢竟,貨幣演化的歷史長河從不因誰的預言而改變流向,它只會沿著服務實體經濟、便利人民生活的方向堅定前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