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金幣"崩盤的消息傳來時,我正在整理抽屜里那幾枚已經失去光澤的代幣。這些曾經被狂熱追捧的小金屬片,如今安靜地躺在角落,像一個個被時代拋棄的標本。這讓我想起古羅馬帝國末期,當蠻族兵臨城下時,羅馬人還在為鍍金的鉛幣爭得面紅耳赤。
歷史上從不缺乏這種荒誕的金融游戲。十七世紀荷蘭的郁金香狂熱,一株花卉的價格能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的一棟豪宅;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前,擦鞋童都在談論股票代碼;2008年次貸危機時,那些被包裝成AAA級的"金融創新產品"最終撕碎了全球經濟。而今,"土金幣"的鬧劇不過是給這部荒誕連續劇又添了新的一集。
我認識一位退休教師,把畢生積蓄換成了這種號稱"保本增值"的代幣。當平臺突然關閉提現功能時,她還在群里安慰其他投資者:"這一定是暫時的技術調整。"這種自我欺騙的集體癔癥,在每次金融騙局中都會重演。就像龐氏騙局中的投資者,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因為不愿意成為最后一個接棒的人。
金融史上有個耐人尋味的現象:越是簡單的騙局,越容易讓人上當。因為人們總愿意相信,復雜的經濟規律會為他們的貪婪網開一面。"土金幣"的操盤者深諳此道,他們用拙劣的謊言編織夢境,而參與者們則用更拙劣的邏輯自我說服。這種雙向的欺騙構成了當代金融奇觀中最吊詭的一幕。
當監管的鐵拳終于落下,那些被清退的用戶站在空蕩蕩的交易大廳里,手里攥著已成廢紙的賬戶余額。這一幕與1637年郁金香泡沫破裂時的阿姆斯特丹何其相似。歷史從不重復,但總是押著相同的韻腳。這些金融鬧劇提醒我們:當某個投資機會看起來好得不像是真的時,它往往確實不是真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