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短視頻崩盤"——這個曾經在網絡上引起軒然大波的事件,如今已成為數字時代集體記憶中的一個注腳。當這個號稱"革命性"的短視頻平臺轟然倒塌時,它留下的不僅是一地雞毛,更是一面映照當代社會文化病癥的明鏡。
這場崩盤首先暴露了資本邏輯下內容生產的異化本質。為了追求流量與用戶粘性,平臺不惜鼓勵低俗、獵奇甚至違法的內容創作。我曾目睹一個普通農民如何在平臺算法誘導下,逐漸從分享農事轉變為表演生吞活蟲。這種異化過程猶如溫水煮青蛙,創作者在流量誘惑下逐漸喪失自我,淪為算法操控的提線木偶。法國思想家福柯所說的"規訓社會"在數字時代呈現出全新形態,算法成為隱形的規訓者,而用戶則成為自愿被規訓的對象。
更深層的危機在于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當"看我短視頻"將審丑文化推向極致時,實際上是在消解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積累的價值判斷標準。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的"高貴的謊言"在當代演變為"流量的謊言"——人們明知某些內容低劣,卻仍沉迷于其帶來的即時快感。這種集體性的價值迷失,比平臺本身的崩盤更令人憂心。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這場崩盤事件折射出數字時代記憶的脆弱性。一個擁有千萬用戶的平臺可以在一夜之間消失,連帶其上承載的無數數字記憶。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算法主導的時代,什么才是值得留存的文化記憶?古希臘人通過史詩傳頌英雄事跡,而我們的時代卻將大量精力消耗在轉瞬即逝的15秒視頻上。
"看我短視頻"的崩盤不應僅被視為一個商業失敗案例,它更像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審視數字時代的內容生產機制、價值取向和文化傳承方式。當算法成為新時代的"文化守門人",我們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判斷力,在流量狂歡中守護那些真正值得傳承的人類精神價值。畢竟,文化的深度從來無法用點贊數來衡量,而文明的韌性更不會建立在虛無的流量泡沫之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