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社交媒體平臺Truth Social(簡稱TBT)宣布關閉,這場被媒體稱為"TBT崩盤"的事件,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僅激起短暫漣漪后便迅速沉入數字海洋的深處。這個由美國前總統(tǒng)特朗普支持創(chuàng)建的社交平臺,曾誓言要打破科技巨頭的言論壟斷,卻在運營不到兩年后黯然退場。TBT的興衰不僅是一個商業(yè)案例,更折射出當代社會對數字記憶的集體遺忘癥——我們創(chuàng)造又拋棄數字產物的速度,已遠超我們理解其意義的能力。
TBT平臺的誕生源于對主流社交媒體"言論審查"的不滿,它承諾建立一個"完全自由"的言論空間。這種烏托邦式的宣言吸引了大批特定用戶群體,平臺上線初期甚至導致服務器因訪問量過大而癱瘓。然而仔細審視,TBT所反對的"言論壓制",恰恰成為了它自身最大的諷刺。平臺很快演變?yōu)闃O端言論的溫床,系統(tǒng)性偏見被編碼進算法推薦機制,形成一個個封閉的信息繭房。當平臺宣布關閉時,這些激烈交鋒的觀點、精心構建的身份認同、虛擬社群的集體記憶,都在服務器關閉的瞬間化為烏有。數字時代的記憶竟如此脆弱,一次商業(yè)決策就能抹去無數人共同構建的意義世界。
回望歷史,人類曾為保存記憶付出巨大努力。從結繩記事到泥板文書,從羊皮卷軸到印刷書籍,記憶外化的過程也是文明積累的過程。古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記錄法老功績,中世紀僧侶在修道院手抄古籍,這些實踐背后是對記憶神圣性的敬畏。而今天,我們將記憶托付給商業(yè)公司運營的服務器,卻很少思考這種托付的風險。TBT平臺上用戶生成的內容——政治討論、個人敘事、文化表達——本質上都是數字時代的民間檔案,它們的突然消失如同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現(xiàn)代翻版,只是這次火災是無形的,且?guī)缀鯚o人哀悼。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們對這種遺忘的麻木態(tài)度。TBT崩盤后,公眾注意力迅速轉向下一個熱點,很少有人追問:消失的數據去了哪里?那些依賴平臺進行組織和溝通的社群將如何維系?當數字平臺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其突然關閉就像毫無預警地拆毀一座城市,卻無人需要為此負責。這種"數字廢棄"現(xiàn)象正在各個領域上演——被關閉的博客平臺、停止運營的游戲世界、突然下線的云服務。每一次都在提醒我們,數字記憶遠比想象中脆弱,而我們尚未建立保護這種記憶的社會契約。
面對數字記憶的易逝性,我們亟需新的保存?zhèn)惱怼€人層面,應當培養(yǎng)"數字斷舍離"的意識,定期備份重要數據,減少對單一平臺的依賴。社會層面,需要建立類似挪威"數字圖書館"的公共存檔機制,將具有社會價值的數字內容納入國家文化遺產保護范疇。技術公司則應當為服務終止設立過渡期,提供數據導出工具,而非突然"拔掉插頭"。這些措施不是在阻礙創(chuàng)新,而是在創(chuàng)新狂飆突進的時代守護文明的連續(xù)性。
TBT崩盤終將被新的熱點覆蓋,但其中暴露的數字記憶危機不會自動消失。每一個被關閉的平臺都是一座數字廢墟,埋葬著未被充分理解的集體經驗。當我們習慣性地從一個應用遷移到另一個應用,是否也在不經意間將部分自我遺棄在身后?在點贊和轉發(fā)的狂歡之外,或許我們更需要培養(yǎng)對數字記憶的敬畏——因為今天輕易拋棄的,可能是未來苦苦追尋的。保存數字記憶不僅是技術挑戰(zhàn),更是文明自省,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成為"數字失憶癥"的一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