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有魚"的崩盤,像一場精心設計的魔術表演,當幕布落下時,觀眾才發現自己手中的金幣早已不翼而飛。這個曾經號稱"穩賺不賠"的投資平臺,最終以"系統升級"為由關閉服務器,留下無數投資者面對冰冷的手機屏幕和永遠無法提現的數字。這場鬧劇的落幕,恰如《紅樓夢》中"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局,只不過這里被洗劫一空的,是普通人的血汗錢。
這類金融騙局往往披著"普惠金融"的外衣。平臺運營者深諳人性弱點,用"高回報、低風險"的誘餌吸引貪婪者上鉤。他們像《聊齋志異》中善于變化的狐妖,將騙局包裝成各種時髦概念——區塊鏈、共享經濟、消費返利。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就曾告誡:"利之所在,皆為禍藪。"四百年過去,人們面對金錢誘惑時的盲目與輕信,卻絲毫未變。
更值得深思的是社會土壤。當"一夜暴富"成為集體潛意識,當勞動創造價值被投機取巧所取代,這樣的騙局就會如野草般瘋長。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賭符》中描寫賭徒"明知是火坑,偏向火中行"的心態,與今天投資者明知平臺可疑仍飛蛾撲火的行為如出一轍。這種群體性的非理性,構成了騙局滋生的溫床。
"天天有魚"的崩盤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要杜絕此類事件,既需要監管部門重拳出擊,更需要每個公民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這個金融創新的時代,我們更應當記住《論語》中的智慧:"見利思義"。只有當整個社會形成健康的財富倫理,才能從根本上鏟除這類金融詐騙的生存土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