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近年來,各地不斷“活化”文化資源,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精神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旅游正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堅持“以人為本”,擴大高質量內容供給。堅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服務于人民,堅持宜游與宜居共存。近年來,重慶、淄博、哈爾濱等“網紅”城市持續“出圈”,不僅是因為高質量的產業和服務,吸引消費者沉浸式體驗,更是因為城市本身現代化治理能力的魅力。具體來說,就是不僅要牢牢把握城市功能品質活力的基礎承載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還要把宜居宜業宜游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城市發展的持續追求。同時,要關注大眾文化和旅游需求轉向,多措并舉拉動文化和旅游消費。準確把握消費升級新機遇,注重對消費者“功能性 情感化 精神化”全方位需求的滿足,探索新的消費場景和領域,提升文化和旅游供給質量及總量。
堅持“共享理念”,實現最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既彰顯著鮮明的社會效益,也貢獻著巨大的經濟效益,是價值理性引導下的實踐探索,也是促進共同富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游客、旅游地居民與旅游從業者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主要核心利益主體,也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促進共同富裕的主要參與者與貢獻者。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成果,需要統籌好游客、旅游地居民與旅游從業者的關系,實現精神與物質層面的共同富裕。同時需要著力健全“區域合作聯動”的體系,強化均富效應。可以看到《“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布局了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長江、黃河、大運河、西北絲綢之路、西南民族特色、東北冰雪特色、海峽西岸特色等文化產業群、文化產業帶,在空間上基本覆蓋了國家重大戰略和主要城市群,不僅在總體上改變了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在經濟、交通、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落后狀態,也為滿足人民群眾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打下堅實基礎。
堅持“美美與共”,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的職責,通過文化和旅游領域的國際合作與海外推廣,肩負起塑造中國形象的使命擔當。今年以來,入境游持續恢復和增長,隨著144小時免簽“朋友圈”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外國旅客到訪中國,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不僅是一張展示中國形象的名片,也是拉動旅游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繁榮發展的助推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需要立足“雙循環”,推動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機融合。文旅產業需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文旅市場大循環帶動國際文旅市場循環,實現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相互促進,從而建立起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有機融合的大市場體系。需要堅持開放發展,發出“中國聲音”,還需要更多像“144小時免簽”的文化交流機制,不斷優化文化和旅游領域的交流合作,為世界貢獻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中國思想、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模式。
(重慶市忠縣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 任玉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