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指出,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民族復興的征途上,鄉村振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廣大黨員干部要堅守為民服務的初心,傾注“四情”推進“四化”,努力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傾注“愛農情”,推進特色產業創新化,糧豐民安、產業長青。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要充分挖掘鄉村的特色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新土特”產業,首先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穩定供給,守好百姓的“糧倉”“菜園”。創新“黨支部 公司 園區 農戶”的發展模式,整合產業資源、信息技術、市場渠道,吸引“新農智”、培育“新農匠”,運用“互聯網 ”技術拓寬銷售網絡,形成聯合資源、幫扶培訓、拓展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幫扶體系。要開拓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文娛創作等新興領域,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構建現代化的鄉村產業新格局。
傾注“赤子情”,推進公共服務便捷化,民有所需、我有所應。公共服務是鄉村振興的溫度計,要以黨建為引領,建立鄉村公共服務協同機制,利用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村民活動室等平臺,搭建“一站式”服務窗口,通過群眾“下單”、組織“接單”、黨員“送單”,提供“代辦業務”“流動醫療”“送教下鄉”等多元化服務,實現從“供給服務”到“需求響應”的轉變。關注“一老一小”群體,完善養老設施、教育條件,加強交通、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讓鄉村服務“軟硬兼備”。
傾注“關懷情”,推進基層治理精細化,和諧有序、治理有效。鄉村善治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網格吹哨、黨員響應”機制,推動黨員干部下沉一線,變被動為主動,為群眾排憂解難。借鑒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村民自治,傾聽民意,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運用大數據、區塊鏈、智能平臺等現代科技,構建“智慧網格 數字政務 精準服務”的治理模式,推動鄉村治理更加專業化、智能化、長效化。
傾注“發展情”,推進城鄉融合差異化,共生共榮、各美其美。城鄉共進是鄉村振興的路徑,要統籌規劃,明確城鄉功能定位,以黨建聯建為紐帶,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一方面,充分發揮城市作為“發展引擎”的作用,激發市場活力,擴大內需;另一方面,利用鄉村作為“生態屏障”的優勢,依托黨組織引領,開展農村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現城市與鄉村在差異中互補、在互補中協同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