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那個“看透半生,感半佛半仙”的陳富生嗎?
我高中的時候讀過《陳二狗的怪物生活》。可以說,這部小說對一個正處于人生觀形成階段的高中生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陳二狗和曹健嘉的一段對話:
“讀書有用嗎?”
“讀書無用論?不讀書成功的例子寥寥無幾,讀書后失敗的例子寥寥無幾,都可以作為放棄奮斗和奮斗的借口和理由?怪教育制度?沒用啊陳二狗,你只是一個窮人,讀書是窮人擺脫困境和屈辱的唯一出路。這不是改革開放初期你連名字都不會寫的黃金時代。靠讀書出名,闖天下已經徹底過去了,說到讀書,大多數人都是做前者,所以讀書死了,而少數人卻做后者,所以。他們成功并且光榮。”
聽慣了“只要學不會死就學死”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理念后,這句話簡直如晴天霹靂擊中我的心。
我們暫時不去評判這部分關于閱讀的判斷是否正確或者是否過于偏激。
但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什么是“野心”。
不是那種整天埋頭機械學習而產生的盲目實用感。他讓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力量:讀書是實現抱負的手段。
這也讓我想起了高中時看過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它被當作20世紀50年代美國黑幫的“通行證”。主人公霍爾頓·考菲爾德曾說過:“學習就是為了出人頭地。出人頭地的目的是什么?你就是想讓我買一輛該死的凱迪拉克。”
我第一次意識到讀書可以產生物質收獲。
(這些想法當然是極其天真的,但誰不曾天真過呢?)
窮山惡水,生出不羈之人。
兩條狗兩條狗,在多少人眼里,這就是賤命嗎?誰還記得他的名字叫“陳富生”?
陳二狗本人代表了一種“瘋狂狀態”:從社會底層一步步爬上來,抽一包五塊錢的“綠色南京”,瘋狂學開車,沒日沒夜地練武術……當然我們可以質疑陳二狗的這些“過分”行為,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野心、他的坦誠、他的心機、他的隱忍、他的勇氣、他的堅持。
不過,我們靜下心來再讀一遍這部小說吧:《兩條狗》看似貼近現實,實則離地面萬里之遙。它逃不開網絡文學的共性,那就是主角的光環:
他有一個智力和武力都不遜于他的哥哥,一個邪惡如妖怪的妻子,一個聞名于世的爺爺“陳半仙”,“第二名”將軍王虎生,還有一個“白馬探美”陳慶之……
退一步來說,拋開故事中過于夸張的情節,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有像二狗那樣的機會,而且即使有,也不可能全部抓住。
但這種“不真實”不應該成為我們“推卸責任”、“不努力”的借口。
進入大學后,很多人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因為他們突然發現自己可以合法地在課堂上玩手機,坐在前排睡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結果,生活變得越來越無趣。
是的,
我們不可能像二狗那樣每時每刻甚至在開車時都讀書,但是我們可以在一周中的某一天早起一點,去圖書館看書或者練一會兒書法嗎?
我們沒有他那么大的潛力和野心,但我們是否可以學習他思考問題、謙虛待人、始終堅守自己底線的態度呢?
我們每天都很忙,每天都有課,每天都有任務。我們不能像二狗一樣天天練武學習。這些都是對的,但是我們能不能從電腦搬到操場上,跑兩圈,按一壓腿,聽一些舒緩放松的音樂,調整一下自己呢?
很多人批評“陳二狗”是偽成功科學,造作、淫穢、觀點不正確。你能說《教父》的三觀符合社會的期待嗎?
三觀是自己有意識形成的。什么樣的三觀不是你所看到的形成的。
當然,從最終意義上來說,《陳二狗》只是一部網絡小說。
這是熱血的,但不真實。
一個人不可能在兩年內爬到一座城市的金字塔頂端,而這個世界的規則也不是“只要努力,就會有回報”。
畢竟,激情和生活必需品是有區別的。
如果你一直執著于“陳二狗”,那么你可能永遠只是路邊小餐館的服務員。
一句話概括:知識儲備、能力出眾、少數難得的機會,才是成功的“捷徑”。
走向我們曾經向往、為之奮斗的理想生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