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有一死,那活著還有什么意義呢?
也有人到了晚年,感慨萬千。生命太短暫、太未知、太無意義。
其實,不同的人對于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答案。
而且不同時期人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也不同。
通常,在某些關鍵時刻,人們會突然恍然大悟,有所感觸。
01
生病時,“活著”就是對親人的愛。
作者“豆豆子”是一名大學生。
上學時,她滿腦子都是如何找工作、考研、寫畢業論文。我也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學長,為學弟學妹們樹立榜樣。
直到有一天,她生病了,接受了核磁共振、穿刺、檢查等,然后被送上了手術臺。
醫生在病歷上寫下了“請加急”四個字。
我的父母來自他們的家鄉。
父親握住她的手,說道:“別緊張。”然后他像小時候一樣擁抱了她。
母親眼里含著淚水,但她仍然微笑著,沒有說“害怕”。
那一刻,她突然長大了,成熟了,輕輕拍了拍父親的肩膀,表示自己很好。
“也許我突然想起來,這個世界上愛我的人其實有很多。”后來,她寫下了這句話,她的生活似乎徹底改變了。
當你生病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在親人的世界里真的很重要。被愛的感覺真的很幸福。
你是社會上的一粒塵埃,也是家里的一棵大樹。
柏拉圖說:“沒有什么比健康更幸福的了,盡管他們在患病之前并不覺得這是最大的幸福。”
為什么我們本能地害怕生病,生病后又下意識地追求健康?為什么你生病的時候你的家人那么著急?
一系列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你能感覺到你是親人眼中最重要的人。
《活著》小說里有句話:“你的命是父母給的,你不想要命,就得先問他們。”
既然活著在親人眼里如此重要,你自然會珍惜它。如果你遇到什么事情,和你所愛的人談談,事情肯定會好起來的。
你走多遠,生活過得好不好,都牽動著親人的心。這樣的日子有些難過,但也很觸動心靈。
02
幫助別人的時候,“活著”就是對社會的一大裨益。
為什么這么多人如此困惑?他們不是缺吃少穿,而是迷茫,失去了方向和動力。
如果你是這種情況,那就做一件好事。
一個經常做好事的人,活了一百歲,還覺得不夠。他認為自己還需要堅持,因為還有人需要他。
網上有一位名叫“燕麥”的年輕教師,遠赴川西任教。
到了學校,他遇到了不喜歡學習的學生“公桑”。
公桑很調皮,很多作業都不注意。在老師的再三鼓勵下,他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老師離開學校時,公桑前來送行。他拿出一串珠子,說道:“老師,這是我去討的珠子,也磨光了,給你了。”
老師看了也不知道怎么穿。公桑走近,小心翼翼地將珠子纏在老師的手上,說道:“結要在腕內,流蘇要在腕外……”
那一刻,老師的眼里含著淚水。
都說老師幫助學生,其實是學生幫助老師。
如果你也當過老師,你會發現學生常常以各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有些同學聚會也會邀請你參加。人與人之間的善意是相互傳遞、延續的。
如果你不斷做好事,你會發現周圍的人越來越需要你,離不開你。
樓上的叔叔要你推輪椅;隔壁阿姨要你看看水龍頭為什么壞了;家里的叔叔問你什么時候回家,并讓你帶熱水器;遠方的姐妹要你從家鄉寄來。一些水果...
有一位退休老人,名叫白方禮。他堅持騎三輪車,用賺來的錢幫助貧困學生。
當他已經很老的時候,他還沒有停止賺錢,他還感覺自己年輕時的樣子:“同學們別擔心,我身體還好,我還是每天騎三輪,我還每天得掙回十塊、八塊錢。” ”
既然社會需要你,你為何還好意思消極、冷漠呢?繼續生活,活得久一點,永遠不要感到無聊。
03
喪葬時,“活著”就是血脈的延續。
當然,無論你如何努力活下去,你還是會到達生命的終點。
想想看,一百年后,你就是一堆黃土,該是多么荒涼啊。
但如果去體驗一下葬禮,就不會感到凄涼。相反,你會看清社會發展的事實——新的一代取代舊的。
你們是上一代的孩子,也是下一代的父母。你的角色是連接過去和未來。
《一百年孤獨》里有一段話:“父母是我們和死亡之間的簾子,你和死亡之間似乎有什么東西,你沒有感情。你的父母站在你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去離開,你就會正面面對這些事情,否則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從遠處看死人會讓你感到害怕。如果你親自去送行,你就不會害怕。
人會變老,一代人會消失,但人類不會;父母會老,但家人永遠在。這就是血脈的本質。
當你努力生存的時候,你實際上是在將祖先的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你也算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當你磨磨蹭蹭的時候,實在沒有任何意義,反而害了你的子孫。
04
《活著》寫道:“隨笑而哭,隨死而生。”
每一天,都有喜怒哀樂,有福有禍。如果你不想活下去,說明你處于悲觀、災難的一面。你應該改變你的態度,轉向快樂和幸福的一面。
擁有陽光的人,一睜開眼睛,就會看到春天的模樣。人生如此輝煌。
總是樂于助人的人,每天出門都能看到好人,生活就很溫暖。
家庭和睦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遇到什么,都會始終微笑。
從現在開始,努力活得更長久,活得更有活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