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補足內部漏洞,筑牢增收基礎
一是補足技能短板。要持續加強低收入群體就業技能培訓,精準開展訂單式、定向式用工崗位技能培訓,以易懂、易學、易上手,實用、好用、接地氣為要求,采取理論實操相結合的方式,鼓勵“一幫一”“點對點”就業輔導,因材施教,讓低收入群體都能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同時通過鎮村帶動、龍頭企業帶動、積分制、幫扶制等方式,擴大技能培訓覆蓋面,讓更多的低收入群體受益,做到人人都能學技能,人人都會用技能。二是補齊勞動力短板。開展“陽光增收”活動,對弱勞動力群體,要針對性的開展就業幫扶,比如下半身癱瘓的群體,可以開拓一些編竹筐、十字繡等手工工作;盲人群體可以培訓按摩、推拿技能;對身體患有長期性疾病的群體,可以做一些養雞、養蜂的工作等。弱勞動力不等于無勞動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僅可以增加收入,還能提高其社會存在感和價值感,讓這類群體重拾信心。同時要鼓勵企業開設殘疾人崗位,消除對弱勞動力群體的歧視,按需開發公益性崗位,拓寬就業渠道,讓更多的弱勞動力群體融入社會。三是補全市場洞察短板。要積極向有投資和創業需求的群體提供投資咨詢服務和培訓,幫其做好市場調研,共享市場數據,提高其市場洞察力和判斷力,杜絕盲目投資。鼓勵和引導低收入群體抱團投資、合伙創業,均攤投資風險。加強市場監控,積極推送最新市場動向,為投資和創業的低收入群體提供決策幫助,及時止損,同時要加強反詐宣傳,樹立反詐意識,杜絕因投資創業失敗和詐騙導致收入驟降。
二、培厚外部土壤,創造增收條件
一是拓寬就業渠道。加大魯渝勞務協作轉移就業工作開展力度,積極落實交通生活補助、穩崗補貼、以工代訓補貼、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等優惠政策。拓寬就業信息渠道,積極推送用工招工信息。開發生態護林員,優先聘用符合條件的低收入人口參加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管護。加強幫扶車間建設,落實一次性建設補助資金、帶動就業獎補、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政策,鼓勵幫扶車間吸納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二是促進就近就業。推廣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優先吸納當地農村低收入人口參與務工。通過村(社區)勞務經紀人、就業小程序等積極向農村低收入人口推薦合適崗位,積極組織參加專場招聘活動。積極推廣“零工驛站”,支持農村低收入人口通過臨時性、非全日制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多種形式實現靈活就業增收。三是加強產業扶持。大力開展產業到戶補助,采取以獎代補方式落實產業到戶補助資金,支持購買種子、種苗、種畜(幼畜)和農藥、化肥等生產性農資,實行“一戶一策”為農村低收入人口產業發展提供針對性措施。積極推廣小額信貸政策,加強宣傳普及,擴大信貸覆蓋面,落實小額信貸財政全額貼息,安排風險補償金,采取“先收后貼、一年一貼”方式實行財政全額貼息。普及政策性農業保險,加強政策解釋,降低產業風險。積極開展消費幫扶,鼓勵發展農業電商,幫助產業戶拓寬銷路,保障產業效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