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傳承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年輕一代國家認同感和責任感的關鍵環節。
深化法治根基,培育愛國精神的肥沃土壤。加強愛國法治教育,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今年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為這一使命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和行動指南。近年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各級,都在積極探索和實踐愛國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要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厚植愛國之情,樹牢報國之志,要深刻認識到,只有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捍衛者和踐行者,用愛國主義教育法檢視自身,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干事創業全過程,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新時代黨員干部。
踐行愛國行動,夯實愛國主義的實踐基礎。愛國不是口頭表態、空洞說教,必須依靠過硬的本領、扎實的行動才有徹底的說服力、創造力。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如果不善于學習、不勤于“充電”,本領落伍、能力平庸,就難以干成事,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要加強實踐鍛煉,始終保持“歸零”心態,到基層、到一線去磨礪,加強問題導向,把短板作為工作重點。堅持拜人民為師,在與群眾促膝談心、摸爬滾打中掌握新技能、練就真功夫。要探索斗爭方法,把全面學習與重點學習結合起來,干什么就學什么、缺什么就補什么、哪里不足就提升哪里,主動到攻堅克難的前沿崗位淬火加鋼,努力成為干事創業的崗位能手、行家里手。
鞏固輿論陣地,營造愛國主義的社會氛圍。近年來總一些別有用心者歪曲歷史和事實,在網絡上傳播某種主觀臆測言論,這些言論,旨在吸引眼球、賺取流量,往往以正義之名,行煽動之實,為國家安全帶來風險隱患。要營造愛國主義氛圍,必須在黨領導下依靠各級部門共同推進,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主動關注網絡輿論,從輿論中提煉出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求,利用政務新媒體、視頻號、公眾號等及時發布有關信息,做好解惑工作,從而避免輿論發酵升級。在此基礎上,有關部門還應加大對輿論關注和懲戒力度,對于反映強烈的、有著主觀惡意的違規言論,從嚴處罰,發揮懲戒和警示作用,打造良好的網絡氛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