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機動車是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機動化發展進入新階段,非機動車作為低碳、低成本交通方式被賦予了多重功能,從通勤接駁到行業配送、從自有自用到共享共用,非機動車出行需求快速回升、出行情境更加豐富,但同時,非機動車通行安全風險突出、通行秩序相對混亂,對城市交通風險管控能力、精細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出行結構改變,非機動車流構成復雜。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區非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多,城市非機動車交通流不僅以傳統的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為主,還有相當數量的超標車、三輪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同時即時配送車輛、共享單車等新業態運營車輛也在快速增長。據1月17日北京市交通委發布的2023年全市交通發展數據顯示:北京市民出行結構與2019年相比發生明顯變化,非機動車出行比例增幅明顯。非機動車通行安全管理不僅要處理好非機動車與機動車、行人的交通沖突,還要在非機動車交通流內部引導不同類型車輛快慢有序通行、減少并行安全風險。以電動自行車為例,電動自行車在城市道路非機動車流中的占比高、增長快。根據?行業協會和?公安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為3.5億輛。也就是說,騎行在非機動車道上的車流量中至少一半為電動自行車。但在我國城市建設過程中,非機動車道主要面向自行車進行空間設置,對于電動自行車來說通行空間就顯得有些局促。其次,城市中的即時配送車輛規模龐大并仍在經歷快遞增長,但因目前接單等級模式、平臺獎懲機制等原因,即時配送騎手只有在越快的速度下才能獲得越多的配送機會和酬金,騎行呈現高頻次、長距離、超快速度的特征,交通安全風險隱患突出。
二是城市形態擴張,非機動車道建設滯后。我國城市形態經歷了快速擴張、大規模改造,城市路網密度整體偏低。而非機動車道大多沿著既有城市道路鋪設,既有城市道路網還存在結構不完整、連通性較差等基礎性問題,加之相當比例的城市道路沒有設置非機動車道或非機動車道寬度不足,我國城市非機動車道網絡密度距離標準推薦值8~10公里/平方公里尚有較大距離,非機動車交通設施短板較為突出。根據中規院交通院等機構聯合編制的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道路密度與運行狀態監測報告》顯示,我國36個主要城市的道路網平均密度為6.4公里/平方公里。以深圳市為例,據深圳交管部門數據顯示,全市非機動車道總里程為3286公里(雙向),城市道路非機動車道設置率僅達28%。此外,在寬馬路、疏路網現實局限下,城市部分主次干路、高架橋下區域的過街繞行距離過長、交叉口面積過大,給非機動車交通設施設置和交通組織帶來了較大困難。
三是路權分配失衡,機非人非混行較普遍。一方面,路內停車對非機動車通行影響顯著。非機動車在通行空間本就較為局促的條件下,加上路內停車進出泊位、開關車門的影響,非機動車騎行流線的順暢性、安全性都會受到顯著干擾。此外,除了泊位內的停車,還有大量機動車違法侵占非機動車道停放。路內停車侵占了非機動車路權,非機動車占用其他道路空間騎行,進一步侵占了機動車、行人路權,由此引發了連鎖負面效應。據《城市電動自行車騎行調研分析報告2022》顯示,約40%的騎行者反映城市道路騎行空間被路內停車占用,約30%的騎行者反映城市非機動車道不連續。另一方面,交叉口是機非沖突最為集中的區域。我國城市非機動車的通行流線與機動車、行人的通行空間普遍存在交織沖突,因缺少相匹配的交通標志標線、非機動車信號燈等交通設施,右轉機動車與直行非機動車、左轉非機動車與直行機動車的路權難以得到準確的劃分和界定,機非沖突、人車沖突較為嚴重。據《城市電動自行車騎行調研分析報告2022》顯示,近60%的騎行者反映在過交叉口時,交叉口內沒有非機動車道或路口導向線,電動自行車與機動車、行人混行的情況較多。以廣東省為例,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全市發生涉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同比上升63%,全市涉電動自行車交通受傷人數占交通事故受傷總人數比值從2020年的19.1%上升到27.4%。
因此,基層建議:
一是加強非機動車道規劃建設。在道路規劃、設計階段提前設置非機動車道,或道路改造時通過壓縮機動車道寬度等方式騰出空間建設非機動車道,使之成為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是加強非機動車道的管理和維護。結合城市交通精細治理工作,推進非機動車道和機非隔離設施的規范設置。優化道路斷面布置,在某些特定道路,如通勤需求大、早晚高峰騎行量多、學校周邊等路段,視情減少或取消路內停車泊位,綜合采取減少機動車道數量、壓縮機動車道寬度,保障非機動車道有足夠寬度,還路于非機動車。加大對非機動車道的巡查力度,及時清理非機動車道上的障礙物,保證非機動車道暢通干凈。對非機動車道上的違規行為要及時制止和處理,對占用、損壞非機動車道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形成強有力的管理機制。
三是加強宣傳教育。大力倡導和推進改善非機動車通行條件,著力保障非機動車路權,加強騎行安全意識培育,特別是對非機動車的交通規則和安全知識進行重點宣傳和教育,增強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識和遵守交通規則的自覺性。聯合企業平臺、社會組織,結合外賣騎手的職業特點和騎行安全知識需求,可從交通法律法規、騎行常見安全風險、騎行行為規范、車輛安全配置條件等方面開展騎行技能培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