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清末名臣。他也被認為成就了中國文化中的道德和功績,因此被贊譽為十全十美的人。曾國藩一生嚴格恪守修身養性的原則,完美踐行了中國儒家的內圣外王學說。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的一代宗師。說到忙,沒有人比曾國藩更忙,但曾國藩一生勤勞,堅持寫日記,記錄自己的人生智慧。尤其是他的家書,深刻而不造作,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有趣的中國文化精選曾國藩七幅著名楹聯,獻給讀者。
1、不圣則獸;不圣則獸。不問收獲,只問努力
這是曾國藩的座右銘,深刻體現了他的人生追求和處事方式。對于圣獸,這是子圣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有道德,人性本善。若能用心修性,人人皆可如堯、舜。反之,如果失去了善意,只追求名利之類的東西,那就跟動物一樣了。吃飯和睡覺沒有什么區別。不問收獲,但問努力。其實也指的是儒家的命運思想。儒家認為,做人之道在于盡人事、盡力而知天命。只要努力,就可以平靜地等待命運的結果。一個沒有盡自己最大努力的人,是沒有資格談論自己的命運的。換句話說,如果你不努力,就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
2、與人為善,與人為善;擔心一輩子,享受一輩子。
第一聯講的是行善之道。行善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孟子認為,舜最大的特點是仁慈、體恤他人,能夠感召他人做好人、做好事。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最好的事情就是善待別人,因為這樣你就會獲得幸福與平安。下聯也是孟子的思想。孟子強調樂天下、憂天下、以天下為先的責任和擔當。北宋明朝宰相范仲淹有句名言:“先憂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歡喜”。
3.喂一束彈簧裝置;支撐兩塊可憐的骨頭
這就是曾國藩的生活方式。其實它的意思就是一個人要有剛柔的境界。首聯“喂一團春”形象地詮釋了如何做人、做事如春,既能滋潤萬物,能包容他人,又能自立自強。一切都必須積極向上,有希望,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順流還是逆流,都要像春天一樣生機勃勃。下聯“撐兩窮骨”,寓意人不能只“軟”、“內圣”。人無論處于什么情況,脊柱都必須有支撐,不能彎曲。為了事業,不能一味妥協,必須挺身而出,在逆境中尋找出路,在艱苦奮斗中挺身而出。
4、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也沒有什么困難的事。一生都會有歡樂,也會有悲傷。
順境就是順境,逆境就是逆境。順境與逆境、快樂與悲傷,這是人生的兩組矛盾。它們相輔相成,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生活就是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如果你努力,世界上沒有什么是困難的,但如果你懶惰,你永遠不會有成就。人的一生的幸福在哪里,就在于一顆清澈的心的淡然。一個人的煩惱在哪里?用孔子的話來說,在于德。如果你不練習,你就學不會!
5. 大處著想,小處做事。成群結隊時守口如瓶,獨處時守住內心。
這就是曾國藩的人生境界、人生修養之說。著眼大局,就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格局造就命運,因為不規劃未來,就無法規劃一時;不謀全局,就無法謀地區。 “居群守口”實際上講的是謙虛謹慎,因為災難大多出自于口,而獨居守口則講的是對獨處時的謹慎。越是被人看見、無人監督,就越要守住自己內心的底線。
6. 謹言慎行,勿忘生前地獄也是敞開寬敞的,逆境中也能享受天堂的平安。
這是曾國藩的人生座右銘。上聯說君子處事要謹慎警惕,如履薄冰或面臨深淵,居安思危。這種精神來源于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易經》。 《周易》告訴我們,君子晝辛勞,夜有所警,嚴而不責。只有這樣,人生才能無災無難。第二行的意思是要心胸開闊,心胸開闊。即使在逆境和死亡中,你也應該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并保持積極的態度。這就是《論語》中君子寬宏,小人常憂的道理。心胸寬廣,心就安寧;心胸寬廣,心就安寧;如果你狡猾狡猾,你就會有一生的悲傷。
7、過去的一切,都如同昨天的死亡;未來的一切就像今天的生活一樣。
此聯并非曾國藩的作品,而是廖凡四戒之一。意思是無論有多少往事,直到今天都與我無關。不管以后發生什么,我都要從今天開始。其實,這就是一種生活歸零心態。忘記過去吧,該努力的時候我還是要努力。所有的成功、失敗、悲歡離合,一切都會歸于塵埃,隨風而去。無論未來的結局如何,我依然會堅持自己的原則,做最好的自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命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