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各級文化部門的具體指導下,不斷推出非遺保護新計劃、創出非遺新特色、發出非遺新聲音、形成非遺新品牌,繪制了一幅五彩斑斕的新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畫卷。
各地梳理與挖掘并行,讓非遺“興”起來;保護與開發并重,讓非遺“火”起來;傳承與創新并舉,非遺“潮”起來。為了真正讓非遺在賡續傳承中綻放精彩,筆者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院校育人為破題點。在繼承、傳承的同時,推動非遺保護現代教育融合發展。積極與高校對接,依托高校相關學科專業構建非遺項目傳承體系,讓非遺大師工作室進駐院校,將非遺技藝理論系統化、普適化,以課程為依托,將相關專業學生納入人才培養行列,解決傳承人群學歷偏低的問題,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和社會認可度,吸引更多青年人,有效推進師徒傳承、群體傳承。
產業轉型為關鍵點。傳承非遺需要產業充分市場化,把產品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發揮平臺優勢,將非遺項目,聯合發展成集群,各項工藝以科普、教學、體驗的服務模式輸出,增強傳統非遺與現代社會生活的粘度。例如結合實踐教育需求,以非遺為載體,面向中小學生、家庭親子及大眾游客等群體,輸出核心素養培養、勞動實踐能力提升、傳統國情鄉情教育、傳統文化植入等服務,讓非遺從“博物館的詞條”轉化為“可消費的時尚”,實現市場化收益。
文創旅游為著力點。文化創意是激活非遺資源旅游利用的新動能。除了要注重讓非遺融合節慶活動、文藝演出等形式,進駐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商業街區,還應充分利用非遺資源,構建以‘生活美學’為主旨的多元審美景觀和空間,最大限度地激活非遺資源的旅游審美效用。例如,將非遺與全新的商業業態植入高度融合,將非遺資源的審美空間布局和展示與畫廊、餐廳、咖啡館、酒吧、生活美術店鋪的有機結合,最大限度激活非遺資源的旅游美學效用,促進旅游業的生態化發展。
推進非遺保護工作, 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長期實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夯實基礎性工作,充分發掘非遺的當代價值,進一步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武漢市硚口區文化館 高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