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重要部署。全會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在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制度體系等方面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干部需肩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責任,筑牢思想根基,以更加堅定有力步伐強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一、牢固思想,生態文明理念入心于行
持“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的理念,逐“綠”而行。思想的產生往往是對歷史、現實和未來進行深入思考的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道德觀和生態實踐觀,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的生態觀,需與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相結合,在傳統和現代觀念的碰撞中,形成生態友善、綠色低碳的現代生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助推“雙碳”目標實現的深厚文化力量。同時,要強調生態文明的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學校、企業各個領域的教育體系中,使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過在全社會倡導文明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勵合理規劃飲食、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增強人們對綠色生活、低碳發展的認同度、參與度,使生態文明理念外化于行。
二、制度護航,創新方式加強生態保護
懷“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的動力,向“綠”蝶變。生態文明建設處于關鍵期,各地區部門要主動作為,要聚焦美麗中國建設中各方面關注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熱點和重點問題,聚焦人民群眾迫切需要加以解決的難點和堵點問題,以高站位、寬視野、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堅持系統觀念,錨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進一步強化目標協同、部門協同、政策協同,建設和完善與綠色發展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科技發展和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從法律制度和經濟社會運行機制層面為綠色發展提供有效保障,以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效能。
三、轉型發展,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
行“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決心,促“綠”而興。“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生態環境,不僅是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生態蘊含著極大的價值。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逐步形成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強化綠色技術發展,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手段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賦能增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