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指出,當下我們正處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抓改革、促發展的繁重任務在基層,基本抓手也在基層。為了進一步推動改革在基層落地生根,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基層基礎,基層黨員要堅持改革“為人民、靠人民、向人民”,扎實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地見效,讓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永葆改革“為人民”赤誠心,以“民之所向”為“行之所至”。“人民有所呼,干部有所應”。黨員干部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工作目標,變“等群眾上門”為“上群眾家門”,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把群眾的“心上事”作為“上心事”來辦,主動深入基層看實情,貼近人民解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民生無小事,黨員干部要緊盯群眾身邊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從小事做起、從細處嚴起,堅持有問必答、有答必應、有應必果,在工作中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工作目標,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書寫溫暖的“民生答卷”,以民政事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增添底色。
激活改革“靠人民”動力源,以“民之所能”為“行之所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最初一個50多人的黨發展為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以及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都是依靠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得出來的。無論是風高浪急還是驚濤駭浪,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趕考路”上,應該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汲取人民智慧、集聚人民力量,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立好改革“向人民”方向標,以“民之所呼”為“行之所應”。“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改革千頭萬緒,以人民利益為旨歸,改革的科學性才有支撐,落實的有效性才有保障。改革的成果要由人民來共享,因此要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急難愁盼問題,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充分發揮改革舉措效應,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實際的工作中,要嚴守與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工作準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住房、養老等方面的需求,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用改革“辛苦指數”換來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