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在為了我們所愛的家人而忙碌;其實,真正愛一個人,不是給他財富,而是給他幸福的保證——佛法就是這個保證。
有人問我:如何才能同時平衡工作和修行?言下之意就是兩者是有沖突的。
說到修行,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念經、祈禱、懺悔,或者打坐、閉關。這是大多數人對于修行的刻板印象。他們認為修行需要一定的地點或大量的時間。這就產生了一個誤區: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回到家就疲憊不堪??上]有時間、沒有地點,修煉就成了“以后”的事情了。
大多數人對佛教的理解是兩極分化的:有人認為佛教是一種迷信,是一種只注重形式的宗教。這些人認為,必要時上香、禮拜、磕頭、念經、供花、供果,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佛教。另一種人認為佛教是難懂的經、法、論。門外的人很難接近他們,而門內的人則覺得他們非常有智慧,因為他們能研究經論。他說話的時候,態度傲慢,居高臨下。
其實,修行的內容包括禮佛、念咒、供養、打坐,以及學習深奧的經法、論著,但這些只是部分內容。佛法修行的本質在于如何修心、消除煩惱。沒有煩惱的發生,就不會有惡業,就能永遠保持內心的平靜,進而擺脫輪回的痛苦。這就是佛法修行的真正意義。佛陀并沒有教導我們:只要你給我上香拜我,給我買水果,我就會保佑你平安、健康、興旺。佛陀只是告訴我們,生命的質量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禮拜雖然有功德,但如果內心動機不純,或者只是為了名譽而做這些事,那么,不但不能增加福報和長壽,反而會起到減益的作用。
如果修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消除煩惱、尋求內心的平靜,那么修行與工作并不沖突,而是需要結合起來。我們不是常說“紅塵易修”嗎?我們每天面對的生活,就是修行的最佳場所。
從你早上起床去洗手間的那一刻起,你就可以開始想:我希望你能放棄心中的貪、瞋、無明,就像你放棄這些污穢一樣。
洗澡時,觀想:上師坐在你的頭頂上,時刻提醒你凈化自己的言行。即使你在這一天沒有采取實際行動真正幫助別人,至少你頭頂上的上師會提醒你不要傷害別人。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上班路上,別人無意中撞到你,你就被罵了?到了辦公室,老板發脾氣,氣得你想摔門走人!別忙著生氣。你的老板也因為擔心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說白了,他就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對象,就像早上被激怒的你一樣。用想象力和同理心的智慧化解即將爆發的憤怒,你將挽救一天的生命。
你的同事完成了一個項目,得到了你老板的高度贊揚。此時此刻你感覺如何?是不是懷著一顆欣喜的敬佩之心?還是出于嫉妒而開始散布謠言、誹謗?如果我們選擇隨喜,那么隨喜的美德就可以讓我們分享成功者一半的功勞。例如,如果有人捐獻1000萬元幫助窮人,感到高興的人就會有捐獻500萬元的功德。相反,那些看到別人成功而不慶幸反而誹謗的人,不僅沒有任何功德,反而讓仇恨在心里滋生壞事!
你的同事中可能有人總是給你帶來麻煩,所以先別忙著想辦法對付他?;蛘甙l揮你的想象力,把他想象成你的老師,一個練習忍耐的人。不管這個同事有多難相處,都要像他在為自己消業一樣對待他。如果這樣的方法還是不能讓你心平氣和地和他相處,想想《佛陀一生三十七偈》里的一句話:“我愛護他人如子,如果他們視我為怨恨”就如母親憐惜重病的孩子一樣,“慈悲是佛家的修行。”這就是說,如果有人把我當作敵人,我會同情他,就像慈母對待重病的孩子一樣。
他之所以總是與人為敵、難以相處,并不是因為他患有無明的痼疾而不自知。誰能忍心批評一個重病的人呢?
下班回家的路上,路過花店、珠寶店時,可以觀想:將這些珠寶、鮮花供養給諸佛菩薩,不僅可以為自己積累功德,還可以為店主造善業花店和珠寶店。行業。當你看到路上的車燈、路燈以及萬千閃爍的燈光時,你可以觀想它們是佛光。也許我們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支持他們,但發自內心的善念也有同樣的價值。更可貴的是,這種方法會讓我們看到的一切變得美麗。我們自己不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嗎?
晚上睡覺前,將每天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就像將這一滴水倒入大海一樣。微小的水滴與大海結合成取之不竭的海洋,功德善行就誕生了。無盡的。
回想這一天,我們既沒有念經,也沒有祈禱,也沒有打坐,但一整天,我們不也是在煉功嗎?如此看來,“人生在于修行”!
在公眾平臺回復數字“9”,即可查看金剛薩埵修行相關推薦內容;回復“集體修行”即可參加日常的咒語、百字明咒、大禮拜的集體修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