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近日,《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文章強調,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更是我們廣大基層干部應銘記于心的重要內容。
念過往,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感悟愛國精神。范仲淹處江湖之遠,本可以選擇獨善其身、清閑快樂,卻依舊將個人榮辱和升遷置之度外,始終堅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自己一生的行事準則。愛國,不僅僅是口頭上或者筆下的兩個字,還是無數前輩們一點一滴的真抓實干。當科學家們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回國攻堅克難、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時;當醫護工作者們即使面對身心上的雙重壓力,依然選擇堅守在抗疫的第一線時;當運動員們遭受病痛的折磨,仍舊一次次為國家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時,無一不是舍棄了小我,將國家利益擺在了第一位,實實在在地踐行著愛國精神。
看今朝,在“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中踐行愛國精神。“如果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這是林則徐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操,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一生的堅守和付出。他胸懷祖國、志存高遠,青少年時期就立下了“讀書是為了救國和報國”的錚錚誓言;他認為“只要是社會需要、國家需要的,就都是值得干的”,引領中國水聲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常規到精專。愛國,是一代又一代楊士莪這樣的時代楷模用生命講述的故事,也是一代又一代普通群眾用行動書寫的歷史。作為基層干部,應“不以善小而不為”,不要覺得愛國是一件很宏大的事情,我們所能做的微不足道就不去踐行。我們要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對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有所理解,勿忘國恥、牢記歷史教訓,知恥而后勇;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把群眾冷暖作為工作的“溫度計”,把百姓期盼作為事業的“信號燈”,真正地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我們要迎難而上,不斷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社會;我們要積極投身和美鄉村建設和綠色事業發展,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情感轉化為切實有力的實際行動。
望前路,在“愿以寸心寄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中弘揚愛國精神。希望以自己這份赤誠的愛國之心報效祖國,并將自己的全部青春乃至生命奉獻給祖國。在未來的基層工作中,要將愛國情懷與工作緊密結合,深刻認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加強對國家政策的宣傳,促進群眾對國家發展戰略的理解與支持,增強愛國意識;要利用社區活動、“黨建 信用村”、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傳播愛國主義精神;要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堅持與時俱進;要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倡導求同存異、交流互鑒、共同進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