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發展的意識。這種意識對于促進民族團結、推動社會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筑牢這一意識,不僅關乎每個民族成員的福祉,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歷史。從先秦時期的“五方之民”共天下,到隋唐時期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各民族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培育了偉大的精神。牢記這段歷史,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員,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
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把握好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一方面,要推動各民族堅定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在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上不能有差異。另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在飲食服飾、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建筑風格等方面的差異,讓多元文化在交流互鑒中綻放光彩。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只有在廣泛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才能不斷加深了解、增進感情,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要積極推動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促進各民族群眾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營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發揮好教育的作用。教育是培養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讓我們攜手并肩,共同繪制中華美好未來的壯麗畫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