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時代化、中國化,鮮明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形成了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2024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又再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
回首過往,不難發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并不是新時代下的創造,而是在歷史漫漫長河中形成和發展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就分為不同的文化區系,各區域文化“多元并行”、“滿天星斗”,到了先秦時期就逐漸形成了華夏與“四夷”共天下的文明形態。隨著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中華民族走向“華夷一體”。自秦統一中國后,無論哪個民族問鼎中原,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國家,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融聚壯大。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的歷史。在此歷史過程中各民族血緣認同、文化認同、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不斷增強,造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大一統的政治傳統以及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格局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提供了重要的動因。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的不懈斗爭中,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高漲,各族人民的血流到了一起,力使到了一處。從甲午海戰中國人民民族意識初步覺醒,到五四運動民族意識更加成熟,再到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形成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各民族同胞共同浴血奮戰,在事關存亡的危急之際拯救了中國,贏得了中華民族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凝聚增強,在鞏固國家統一、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自在”走向了“自覺”。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表明,中華民族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統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的選擇和趨勢,具有強烈的歷史必然性。近代百年斗爭史表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族人民目標一致、團結互助、和衷共濟,中國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歷經各種考驗而更趨強盛。
如今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節點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歷史的昭示、是民心之所向、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現代化,也就是全國各族人民的現代化,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共同去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團結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振奮民族精神,凝聚起強大的生命力,才能應對路上各種風險與挑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各民族大團結、大一統的中國,一定更加生生不息、欣欣向榮,我們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必然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終將會到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