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開啟網上預報名。據報道,近期,一些考研輔導機構在網上宣稱可以“保分包過”,且保證初試不過可退費,以此誘導考生購買所謂課程。可不少考生付錢后表示:“保分班,啥也沒有”“所謂的‘保分班’根本不保,錢也不退”。
近年來,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然而,當下考研輔導行業存在著不少亂象。有的聲稱擁有“內部資源、私密人脈”,有的機構打著“保分”“保過”的幌子,誘導考生走“捷徑”,從而收取高額費用。有的培訓機構在考生下單后,誘導考生關閉平臺內交易,通過私人轉賬等方式交付學費,目的是逃避平臺監管和稅收。一旦考生繳費成功,這些機構往往秒“變臉”、玩“失聯”,即使遭到考生舉報也屢禁不止。
這些機構從一開始就設下了種種套路,使用的花招并不新穎、伎倆并不高超,給人似曾相識之感。說到底,還是拿捏了考生急于上岸的心理。如此招生,既浪費考生的時間、坑騙考生的金錢,也是對教育培訓機構行業口碑的敗壞,更是法律法規所不允許的。
“走捷徑”不靠譜,“割韭菜”才是真。對此,有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對無序競爭、虛假宣傳、違規經營等依法嚴查,對遭投訴頻繁的機構主動介入,規范市場秩序。作為考生更要明白,考研比拼的是硬實力,一切“打包票”的輔導背后一定有貓膩和陷阱,所有“保分”“保過”的鬼話更是不能信。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靠實力贏取入場券,才是人生真英雄。
(武漢市硚口區城市管理執法局 李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