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強國,是一項系統性的復雜工程。自古以來,縱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多年的璀璨歷史長河,農耕文明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篇章,從而促成了我國成為一個農業大國。在新時代,農業相關工作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笨倳浀倪@一重要論述,深入解釋了強農與強國的辯證關系,為我們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精神激勵和思想指引。
當前,我們的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勝利果實來之不易,是靠萬千同志艱苦奮斗得來的。著眼未來,我們更應該在守護好現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砥礪前行,奮斗出農業農村的新篇章。
強農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農業是作為各產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是億萬國民飽腹之源,更是因為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農業能夠保安全、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制訂了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基礎戰略政策。經過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的不懈努力,我國在推動“四化同步”的工作上取得了積極進展。然而,從全國一盤棋的整體上來看,農業仍是其中的弱項和短板。就如木桶效應所揭示的那樣,為更好推進“四化同步”,做好“三農”工作,必須加快補齊和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只有農業現代化質量提上去了,才能充分發揮“四化同步”的聯動性,更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薄皠辙r重本,國之大綱。”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們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才能更好理解我們這個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須看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發展規劃之一,“三農”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所謂“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作為黨和國家所有政策方針最深入到群眾中的一環,必須不畏艱險,牢記使命,竭力讓“明天的中國”更為美好。借用總書記的一番話勉勵大家:“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甭吠倦m然遙遠,但只要一直前行,總有抵達的一刻;事情雖然艱難,但只要努力去做,總有成功的一天。作為全黨最貼近農民的一環,我們須提高認知,有效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