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在個人層面,是安身立命之本。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如果缺乏誠信,將難以在社會中立足。正如古人云:“言必信,行必果。” 誠信的人言行一致,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現代社會,誠信有助于個人提升競爭力,無論是求職還是人際交往,誠信的品質都能為個人帶來更多機會。
在企業層面,企業無信不興。完善的企業信用體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也是市場金融正常運行的條件。企業誠信經營,能提高經濟活動效率,減少交易費用和機會成本。例如,在擁有完善企業信用體系的環境下,企業進行信用活動的交易費用大大降低,征信公司龐大的信息數據庫能滿足企業大部分交易需求,企業因風險考慮而造成的機會成本問題也能得到妥善解決。同時,誠信企業更易獲得消費者信賴,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如同仁堂、王老吉等 “百年老店”,以誠信鑄造金字招牌,歷經滄桑而常青不衰。
在國家層面,國無信則衰。誠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一個講誠信的國家治理者和執政黨,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擁護,長久地存在下去。政府的誠信問題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為政者只有取得民眾的信任,才能治理好國家。此外,誠信建設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加大對公德失范、誠信缺失等行為懲處力度,努力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社會秩序。
目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面臨諸多挑戰。在理論研究方面,相對滯后的研究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實踐需求。由于缺乏深入的理論指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某些方面存在盲目性,難以明確其發展方向和路徑。
法治建設同樣滯后,雖然國家層面已有多部法律設立了信用條款,地方也出臺了一些信用法規,但專門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律仍在完善中。這導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和監督機制,一些地方或部門在實踐中可能出現濫用權力、侵犯權益等問題。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目標定位和功能邊界不夠清晰。目前,社會信用體系涉及多個領域,但各領域之間的關系和界限尚未明確,容易導致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同時,不同主體對社會信用體系的理解和期望也存在差異,影響了體系的整體建設效果。
誠信意識的提升是誠信建設的重要基礎。加強誠信教育,法院、發改委、市場監督管理局、教育局、司法局等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在各自領域積極開展誠信意識教育活動。例如,教育局可以在學校教育中融入誠信課程,通過講述誠信故事、分析誠信案例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司法局可以在普法宣傳中強調誠信的法律意義,讓公民了解失信行為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
加強誠信宣傳,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采用歷史故事、公益廣告、以案說法、道德講堂、法治課等多種形式,依托傳統媒體、新媒體及面對面、網對網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式地營造誠信宣傳氛圍。比如,可以制作一系列以誠信為主題的公益廣告,在電視、網絡平臺上播放,讓誠信觀念深入人心。
國家機關及黨員干部要帶頭講誠信,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國家機關及黨員干部的行為受到社會高度關注,應模范帶頭講誠信,做到言行一致、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在決策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誠信因素,避免出現虛假承諾和不兌現政策的情況。
從法律方面,穩步推進社會信用立法,逐步構建社會信用法律體系。首先出臺 “社會信用信息管理條例”,規范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的歸集、披露、使用和交易行為,保障信用主體的信用權益。接著完善信用服務行業和市場管理的相關法律文件,最后研究出臺統一的 “社會信用法” 及相關規范性法律文件,明確社會信用體系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等內容的法理基礎和運行保障。
從社會方面,完善誠信體系的總體框架、范圍、評價體系和標準,完善社會征信系統。進一步完善納入征信系統的范圍以及規則,明確涉及誠信和失信懲戒的邊界,完善聯合懲戒的聯動和失信行為的退出機制。例如,建立科學合理的信用評價指標體系,對個人和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全面、準確的評估。
從機構協作方面,加強行政部門與司法領域的聯動。發改委作為行政部門的工作主導部門,與人民法院在誠信建設方面加強合作,加強誠信信息通報及資源共享,匯集合力,提高誠信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例如,建立定期的信息交流機制,及時共享失信信息,共同對失信行為進行懲戒。
從技術方面,強化誠信系統平臺建設。在移動信息時代,整合多平臺,開發集中一體的移動終端系統,讓誠信平臺更加便于社會了解、使用和監督。例如,開發一款誠信查詢 APP,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查詢個人和企業的信用狀況,提高誠信信息的透明度。
加強社會機構處罰,鼓勵使用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對住宿星級酒店、高消費旅游、購買具有現金價值保險、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等進行限制,形成社會合力。例如,酒店、旅行社等社會機構在提供服務時,查詢客戶的信用狀況,對失信者進行限制。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北環街道辦事處 潘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