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家庭規模不斷縮小,結構呈現多元化;家庭養老功能減弱,生育功能異化;生育觀念和生殖行為從“重生”轉向“再養育”,養育行為發生變化;婚姻家庭的穩定面臨挑戰。新時代公共政策必須立足家庭新變化,關注家庭新問題,把家庭訴求作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工作部署和部署。部署國家治理,突出家庭視角,完善“一老”政策。 “少一孩”政策支持體系,加強婚姻家庭文化建設,促進家庭矛盾化解,增強家庭長遠發展能力。
當前,中國家庭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認真研究家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把推進家庭工作作為長期任務抓好”的指示精神,必須充分重視著力解決家庭新變化,應對家庭新需求,解決家庭新問題,壯大家庭這個社會基本細胞,筑牢家庭這個國家發展重要基石,國家進步,社會和諧。
一、中國家庭千年變遷及其挑戰
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限制性計劃生育政策,帶來了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家庭關系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家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
”
1、家庭規模不斷縮小,結構類型多樣化。
長期的低生育水平和預期壽命的持續增長顯著重塑了家庭結構。 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一個家庭平均只有2.62人。家庭規模大大縮小,“一家三口”已經不存在了。人口再生產功能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僅為1.3,降至國際社會公認的最低水平。 “低生育率陷阱”。單人、同居、丁克、空巢、單親、城市流動、農村留守、重組等非傳統家庭呈上升趨勢。家庭結構簡單化、多元化。居住安排分散,“網狀”家庭取代“點狀”家庭。家庭成員年齡結構老齡化,老年家庭比例快速增加,養老壓力明顯加大,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大大降低。
”
2、家庭養老功能減弱,生育功能異化。
家庭結構的簡單化,大大削弱了家庭對老人的贍養,疏遠了家庭的育兒,簡化了家庭的經濟和社會功能。經濟支持、日常照料、精神支持等功能大大削弱。養老人員特別是日常護理人員數量極度不足。一些老年家庭,特別是獨居、獨生子女或失去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殘疾的家庭,面臨著養老困難。更突出。
生育、撫養、教育子女的經濟成本、機會成本等成本長期居高不下。和住房、醫療一樣,已經成為家庭難以承受的負擔。年輕人不想生孩子,不敢生孩子,也很難養好孩子。家庭的人口再生產功能大大削弱。
”
3、生育觀念和生育行為從“重生”轉向“再養育”
“重教養”帶來的過度教養、密集教養,降低了生孩子的幸福感和滿足感,讓年輕父母尤其是媽媽們難以平衡工作和家庭。目前,3歲以下嬰幼兒保育服務覆蓋率不足5%,而實際需求卻超過40%。巨大的供需差距已成為影響女性職業發展或生育二三胎的最大痛點和困難:部分女性可能不得不中斷就業或采取靈活就業模式,制約了個人的終身發展。工作場所的女性;另一些女性則不得不放棄生育兩個或更多孩子,犧牲家庭的長遠發展能力。工作和家庭,是人生卓越的兩個最重要的領域,就像魚和熊掌一樣。兩者難以兼得,嚴重阻礙了女性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4、“啃老”現象大量存在
傳統中國的代際關系是一種接力關系、一種反饋模式。長輩養育子女,子女養育長輩。在少子老齡化時代,家庭關系已從長幼并重、尊老為尊,轉變為偏重向下、以子女為先的新模式。代際間資源分配變得不公平,“啃老”現象大量存在。另外,家庭普遍比較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視道德教育和培養有道德的人。
”
5. 不婚率和離婚率上升
平均初婚年齡大幅推遲,北京、天津、上海等特大城市已超過30歲;未婚、離婚率迅速上升,“一女一男”(女性經濟社會地位高,男性經濟社會地位低)不婚現象普遍。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離婚率(3.36‰)比上年上升0.2個百分點(而結婚率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超過日本和韓國,與上年持平。美國,成為全球離婚率上升最快的國家。最快的國家之一。
家庭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家庭不穩定,揭示了性別觀念、婚戀觀念、生育觀念、倫理觀念的變化,進而影響婚姻行為和家庭的凝聚力和凝聚力,動搖家庭作為社會的穩定性。國家富強的基礎和動力,可能會衍生出嚴重的社會問題,不僅制約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長期持續協調發展,也給社會和諧穩定和社會穩定帶來潛在挑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二、構建家庭支持體系,應對家庭發展新需求
中國家庭面臨的新變化、新挑戰,亟待通過構建全面、整體、系統的家庭支持體系來應對。新時代公共政策必須立足家庭新變化,關注家庭新問題,把回應家庭訴求作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突出家庭視角,完善“一老一童”政策支持體系,壯大婚姻生育家庭。文化建設,積極化解家庭矛盾,增強家庭長遠發展能力。
”
1. 推動將家庭第一視角納入所有相關公共政策
注重家庭視角在公共政策中的呈現,推動家庭視角在公共政策中的主流化,促進家庭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要推動將家庭優先視角納入以子女教育、教育、工作收入、疾病醫療、養老、住房、養老等為主線的各領域政策框架。弱者。構建兒童保育、養老、就業援助等家庭政策框架。要充分發揮家庭作為補貼計稅單位的積極作用,惠及所有家庭,照顧特殊家庭的需要。要關注轉型家庭的復雜性、脆弱性和不安全性,加大對失業、未充分就業、無業人員家庭就業創業的信息和政策支持;加大對困難家庭的排查救助力度,關注單親、孤兒。我們通過財稅補貼和公共服務,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緩解家庭不穩定和發展風險,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要建立健全特殊計劃生育家庭綜合救助保障體系,完善政府主導和“三社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工作機制,維護特殊計劃生育家庭合法權益這個群體的。有必要構建家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來檢驗公共政策的實際有效性。通過不斷完善政策,能夠有效賦能和增強新時代家庭發展能力,夯實社會和諧和國家發展的內生基礎。
”
二、全面強化“一老一小”政策支持
建立家庭服務機制,健全家庭工作機制,協調家庭贍養政策,推動和完善“政府主導、市場拓展、社會補充、家庭服務”的老人和兒童“五位一體”服務體系。立足社區、立足社區”,提供全方位、專業化、普惠性、效益性、可持續、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務。要進一步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加強對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的關愛,努力保障他們有尊嚴的生活。要從育兒時間、補貼、服務、生育主體勞動就業和營造育兒友好氛圍等方面完善產假、育兒假、家庭看護假制度,加大對育兒的經濟支持力度,加快構建家庭包容性照護。提供托兒服務體系,營造平安的托兒軟環境,構建友善的托兒硬環境(如公共場所托兒設施)。要把整合社區資源、強化“三社聯動”,探索公私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把為家庭提供所需服務、加強家庭發展能力建設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作用,鼓勵社會資源進入家庭服務領域,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養老、兒童照顧工作。要激發企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意識,鼓勵根據員工情況全面推行國家育兒假、家庭護理假等制度,積極探索打造家庭友好型企業生態。重視家庭發展。國家協調稅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向企業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激勵措施。 “一老一少”問題解決了,家庭優先的視角凸顯出來,自然促進育兒主體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責任。
”
三、加強新時代婚姻家庭文明建設
在中國,婚姻仍然是生育的前提,家庭仍然是養老、養育孩子的責任主體。要弘揚敬老、愛老、孝老的優秀文化傳統,營造代際、夫妻之間平等、包容、相互理解的新家庭文化,倡導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 ,友善,互相支持,互相欣賞。 ;踐行有尊嚴地愛孩子、關心體貼地愛孩子的育兒理念,扭轉“不夠尊老、多愛幼”的家庭文化;強化父親分擔家庭責任的意識和實踐作用,改變女性育兒的專業實踐邏輯。要加強良好家庭傳統建設,積極引導青少年婚姻觀、愛情觀、家庭觀。發現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的幸福婚姻案例,用新鮮事例積極宣揚婚姻價值;以婚姻登記機關為治理陣地,增強婚姻登記的“儀式感”,培育尊重、敬畏婚姻的觀念和責任。 、提高當事人婚姻管理能力,提升婚姻質量。要探索建立婚姻習俗改革長效機制,以勤儉、節儉、誠信等良好家風的人文精神和禮儀,以規范純正民風、和諧社會風俗為精神支柱。為公民道德建設、婚俗改革、樸素適度的婚俗文化培育提供力量;好的家規家訓與鄉規民約、公民公約相結合,融入基層治理,推動其從“深層次”的精神層面走向“易入門”的實際行動;加大移風易俗宣傳力度,引領婚姻文明新潮流、新時代新生活。要完善家庭糾紛調解機制,直面婚姻家庭的堵點、難點、痛點,加大對非必要離婚的心理疏導和糾紛調處作為婚姻管理的重要內容,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和干預服務,有選擇性地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增強家庭成員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
作者:楊菊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北京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社會學學院教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