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必須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保持戰略定力,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持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取得實質進展。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自古以來,各族先民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秦國開啟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各民族優秀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相輝映和互鑒融通,夯實了中華文化自信的根基。
把握民族工作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就是要堅持正確的,調整過時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做好民族工作,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要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在黨的領導下,五指山市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吸引省內外近百名學者參加;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講堂,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舉辦“三月三”祭祀袍隆扣大典、“千人共同舞”、“奇遇·五指山”大型實景演出等文化活動,大力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我們要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不斷改進黨的民族工作,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久久為功,持續推進民族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