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年輕人參加日落游”熱潮過去沒多久,熱愛戶外的旅行者又找到了新的玩法——和同伴一起跟團游。
在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今天,跟團游不再是出行首選,但同齡旅行團的宣傳文案中總有一句話能切中年輕人的旅游需求。例如,出行費用合理,無強制消費;無需遷就老人和孩子的生活習慣,輕松一起來一場“特種兵式旅行”;如果不會拍照,隨團攝影師可以隨時補充。
少不了同年齡段旅行團的口號:“90后”、“社會群體”、“年輕化”。 (圖/網頁截圖)
如果你愿意和隊友聊天,說不定就能結交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甚至會夢見小時候和同學一起春游秋游的場景。如果只是想安靜的放松一下,互不打擾,這樣的游覽方式對于“i族”來說也是個好消息——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接送點,其實和旅行沒有什么區別獨立。
于是,從短短幾天的旅行,到深入叢林徒步,熱愛自由的年輕人再次登上旅游巴士,準備與陌生的旅伴開啟同頻之旅。
“帶管家的免費旅行”
習慣了效率的城市人很難找到旅游的機會,他們不可避免地想打卡盡可能多的景點來賺回錢。但對于同齡的一群人來說,花幾天時間深度放松一下,還是不虛此行。
只要跟著領隊走,不用多想就能搞定整個行程和住宿。這幾乎就像為自己找到了一名“旅行管家”。與普通旅行團相比,同齡團體到達景區后就會解散。是否跟隨領隊完全是自愿的,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個人探索。
圖片/
今年端午假期,諾諾參加了山東蓬萊長島的跟團游。這是她第三次選擇和同伴一起跟團旅游。
“讀書的時候出行很方便,感覺沒必要報名跟團游。”但直到開始工作后,我才意識到,在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后,能夠繼續從事指南工作是多么難得。
跟團旅行時,年輕人最關心的往往是旅行費用是否負擔得起。諾諾參加過幾個同齡的純玩團,團費1000多元,包含三天兩夜的吃住行以及所有景點的門票。
我們住的是干凈整潔的民宿,交通有私人交通工具,吃的海鮮大餐一點也不敷衍。相比之下,與其自己訂票、找餐廳,冒著被宰的風險,不如把后勤工作“外包”給旅行團,比自由行稍好一些。
圖/《陽光小美女》
旅伴也是各年齡段年輕人的一大吸引力。 “群里的成員基本都在25歲到35歲之間,都是北京大學的畢業生,和我有相似的背景。”我們年齡相仿,不需要特別照顧,旅行體驗也會輕松很多。
上班族相對看重出行時的艱苦條件,但對于大學生來說,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玩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去年夏天,大學生小顧和朋友報名參加了跟團旅游。 “我沒趕上淄博燒烤的熱鬧,但我可以去爬泰山。”
出行時間有限,小顧擔心自己會錯過當地特色,但又不想受到太大限制。年齡段提倡的“不需要導游,負責住宿和交通”的“半自由行”非常適合她的需求。是否真的有“五星級酒店住宿”并不重要。
整個團都是由大學生組成,所以旅行計劃變得非常靈活。普通旅游團早上爬泰山,晚歸。團餐結束后,一行人返回酒店休息。然而,同齡的旅伴卻一致同意晚上去泰山。
清晨的泰山南天門。 (照片/受訪者提供)
我們下午5點開始爬山,凌晨2點到達山頂。大家都興奮到半夜,第二天才能繼續興致勃勃地玩。
或許在別人看來,這種“特種兵式的旅行”太過夸張,但能夠容忍極端的旅行方式,誰說對于同齡群體來說不是一個難得的優勢呢?
只有同齡群體才能擁有的輕松感
如果你不是“頂級E人”,同車出行時很難與一群陌生人結識。但幸運的是,大家的年齡和背景都差不多。或許只是因為車上的一個玩笑,年輕人很快就打破了僵局,開始了戰斗。
加入組合時,諾諾原本希望通過旅行來放松工作壓力,而組合里也有不少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在交流中,諾諾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 “我突然覺得自己也不例外,心里的焦慮也減輕了很多。”
拉近旅伴距離的最好催化劑不是去熱門景點或吃美食,而是一起做一些“無意義”的事情。
海邊,旅伴們一起玩耍,諾諾的旅行包打出了連續7輪的好成績。 (照片/受訪者提供)
去海邊玩的時候,領隊建議玩水,幾個人在沙灘上尋找合適的石頭整整兩個小時。晚上,隊長買了仙女棒、煙花和泡泡機,大家一起去海灘。漫無目的地閑逛。
就連群里分享的照片也充滿了“只有同齡人才能有的輕松感”。大家都會對精美的打卡圖片禮貌地夸獎,但更讓大家興奮的還是搞笑的照片和海鷗的打斗。
對于臉皮薄的年輕人來說,同儕群體仍然是對抗隱形消費最堅強的信心來源。雖然放映時已經做了足夠的功課,但第一次參加旅行團的成子還是遇到了明里暗里兜售旅行團的導游。
以前,在普通旅行團中,在導游的游說下,團里的叔叔阿姨們都會本著“來都來”的原則,買幾袋當地的特產。不買的年輕人會受到指責。 “但當我們一群同齡人坐在一起時,沒有人會因為不付錢而感到尷尬。相反,我們會覺得自己得到了‘支持’,”成子說。
事實上,當遇到有趣的紀念品時,團員們會毫不猶豫地購買。 (照片/受訪者提供)
旅行時要有分寸感,
同年齡段的人也能輕松應對
有人樂于加入夕陽群,被叔叔阿姨拉著拍照當“團寵”,而另一些人則更喜歡在群里做一個安靜的見證者。
同伴群體完美地平衡了這兩種需求:一群人在快樂地結交同齡朋友的同時,也對其他想要維持社會界限的群體成員給予充分的尊重。
一個人報名跟團是很正常的事,但沒有人會因為這個原因急著邀請同伴。路上相見歡笑,互不打擾,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社交界限;但如果你一個人旅行迷了路,突然看到前面有幾個熟悉的團體成員,偶爾的孤獨感就會消散很多。
圖片/《白日夢想家》
即使不是刻意客套,團員們的一舉一動依然流露出正確的界限感。諾諾回憶道:“小時候,我和父母一起組團旅行,因為禮貌或者被搶先,我總是吃不飽。”然而,在同一年齡的群體中,每個人都有意識地每人吃一道菜,固定份量。就算多了一份,也不會有人主動拿走。
每次見面,幾乎沒有人遲到。 “一方面,每個人的時間觀念都很強,但另一方面,又害怕給旅伴帶來麻煩。”程子說。禮貌又友善的團隊精神讓各種性格的年輕人都感到無比舒服。
因此,在個人界限感日益清晰的時代,同儕跟團游幾乎是社交冷漠的都市人的最佳選擇。如果玩得開心,可以繼續深交,如果不想聯系,就別管了。最重要的是社交。沒有負擔。
圖片/《老友記第一季》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團員們在旅行后將徹底“斷交”。相反,正是因為可以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年輕人之間的互動才有無限的可能。
有的人在一群同齡的人中認識并發展成為男女朋友,也有很多人結婚了。下崗工人出來散心的時候,可能會偶然遇到HR,開發后續的工作機會。
過去,習慣了公司和出租屋兩點一線工作的社工,除了同事之外,基本上不認識其他朋友,連周末也無事可做。進群后,我的朋友圈里滿是轉發的工作動態,一下子熱鬧起來。
諾諾在草原旅行時拍攝的照片在團體“旅行攝影比賽”中獲得好評。 (照片/受訪者提供)
誰去遠足,誰發了幾張美圖,誰在工作中有什么抱怨……即使我們只是互相喜歡,我們也能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獲得難得的活力。諾諾甚至因為一位旅伴而重新燃起了在感興趣的領域繼續深造的念頭。
但對于年輕人來說,最難忘的還是被同齡人認真尊重、精心守護的那種舒暢感覺。
至少在我們徹底成為一個“無聊的成年人”之前,我們可以在同年齡段的幾天幾夜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