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文清蔓
如廁時間不能超過3分鐘,一旦超時計時器就會警報……近日,“公司防止員工摸魚廁所裝計時器”沖上熱搜。
“公司廁所已經變成計時的了。”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如廁時間不能超過3分鐘,老板會安排專人在廁所蹲守計時。”另一名網友爆料:公司制定了嚴格的“如廁制度”,規定每人每次如廁時間不能超過3分鐘、每天上午10點后才可使用洗手間、客戶考察期間員工盡量避免上廁所等等。記者梳理多個社交平臺的發帖,對于如廁方面的規定,每個公司各不相同。有的上廁所前要寫申請表,有的上廁所要問領導拿鑰匙,還有的上大號要報備。
相關截圖
五花八門的“如廁制度”,難免讓人看了一時說不出話。俗話說,人有三急。上班期間,員工保證按時按量完成交辦任務,是基本工作要求。每個人的工作效率不同,工作習慣不同,適應環境的方式也不同,但不論哪種情況,能夠把工作做好、拿出結果,才算合格。這應該是考核監督發揮作用的導向。
管理需要講究精細化、科學化,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精細化不等于全方位鎖死,科學化也不等于全維度監控。可能有部分員工為了偷懶“摸魚”,借助上廁所的由頭,消極怠工。管理者為了杜絕這類現象,想到了在如廁制度上做文章。對于員工什么時候如廁,占用多長時間,企業有這方面的規范化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只是采用一種片面且短視的管理方式。
3分鐘,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一般來說時間夠了,但也少不了會有少數特殊情況。這屬于員工隱私范疇,一旦過多干涉,恐怕管理的效果也難以盡如人意,也可能導致員工對企業的不滿和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工作質量和企業的凝聚力。無論是寫申請表,還是找領導拿鑰匙,抑或是引進“智慧廁所系統”監控如廁時長,不少網友看了后留言道,“至于嗎?”側面也折射出,企業管理要守住邊界,收放自如。
人們常說,科學管理離不開人性化的底色。人性化,并不是說不講規矩、任意胡來,而是要給予員工一定的自主權、信任度。表面上看,只是規定了如廁時間,但根子上,是把員工當作外人,無形中把員工往外推,這樣的企業,誰還會為之付出真心?誰還會為之賣命?心在一起,力量就在一起,越是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越是懂得通過管理制度最大程度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人心靠得更近,讓人力握得更緊。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懂得激勵人、引導人,才能盡可能讓各類人才發揮聰明才智,助力企業持續發展。給予員工一定的自主權、信任度,就體現在把員工當自己人看,能夠自主選擇工作的方式方法,包容各類人的習性,而不是用僵化的條條框框把人束縛得死死的,從而失去了活力,讓企業失去了競爭力。
管理是一門藝術,要把這門藝術掌握好,體現的是管理者的胸懷和格局。企業的競爭力除了硬實力,還有軟實力。軟實力就體現在以管理制度為導向的企業文化上。當企業文化孕育的生態環境,能夠像熱帶雨林一樣,包容各類花草樹木,自然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