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和共同目標。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的文學成果、精神價值觀、哲學思想和倫理道德,體現了各民族的精神信仰和發展根本。對于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精神內涵能夠引導我們在新時代繼續保持包容開放、寬宏大量的民族品質,傳承文明古國的傳統風尚。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同步,共同建設民族精神家園在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除了提升文化素養和挖掘民族精神內涵外,還應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融合,促進其創新性發展。
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傳播方式,一方面要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如多媒體信息,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將傳統文化中關于民族共同體的崇高精神理念融入當代影視、藝術、傳媒等領域,以此激發社會大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升其社會影響力。
推動各民族的互動交流與融合應全面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創新工作形式,深化工作內涵,并推廣成功經驗。構建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促進各族群眾的交流、情感培養和融洽,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同時,應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提高各族群眾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促進各民族的互動交流與融合,引導各族群眾樹立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全面提升各族群眾的生活品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每個家庭成員都要過上幸福生活。沒有民族地區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全國的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就無法實現。應更加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確保他們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優化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
(五指山市場監督管理局 胡冰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