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基層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基層治理面臨的任務越來越繁重、矛盾越來越復雜,“存在著“人少事多”“超載重荷”“能弱負重”等難題,“小馬拉大車”的現象日益突出,給基層治理帶來了嚴峻挑戰。各地按照中央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減負”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基層減負不可能一蹴而就,基層減負要想減到實處,還必須把握好三個方面。
一是整合多方力量,化解“人少事多”難題。工作多,任務重,人手少一直是基層面臨的痛點。基層需要人,但需要的是能真正干事的人,治標不治本一樣解決不了基層負擔重的難題。一方面可采取按需招考、人才下沉等多元化的方式,匯聚有志之士下沉基層,疏通基層“缺人”的堵點,切實滿足基層的人力資源需求。另一方面加強基層自治,發揮集體力量,鼓勵基層群眾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的良好氛圍,減基層工作壓力。
二是厘清權責分配,化解“超載重荷”難題。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負擔之重,表現在基層,根子在上面,病灶在職責不清、邊界不明。因此要厘清權責邊界,理順職責關系,把應減之負與應盡之責區分開來,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把事權和責任劃分清楚,避免責任的層層下移疊加,讓超載的“大車”及時“卸載負荷”,解決權在上級、責在基層問題,避免“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與此同時,要明確有責和免責的邊界,對容錯提出細化標準,建立工作正負面清單,注重精準履責,明確“必須為、可以為、不能為”的范圍,堅決防范問責泛化、簡單化,減少對基層干部的不必要問責和追責,為他們減輕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推動基層干部由“避責思維”向“負責思維”的轉變,讓基層干部卸下“包袱”,扛起“擔子”。
三是加強培訓賦能,化解“能弱負重”難題。對于初入基層的年輕干部來講,客觀存在創新思維不夠、實踐能力不強、吃苦耐勞不足等問題,一段時間會較普遍地出現“本領恐慌”。因此需推動優質教育培訓資源向基層延伸傾斜,從基層工作和干部隊伍的實際出發,豐富教育培訓內容,創新教育培訓方式,促進學用結合、學用相長,真正讓基層干部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幫助基層干部克服“本領恐慌”,努力使基層干部成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的行家里手。與此同時,基層干部也要加強理論學習、厚實理論功底,自覺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觀察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以學補短,強化自身技能,破解因基層經驗不足產生的“本領恐慌”,轉優勢為本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