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青大附院骨科醫院副院長、關節外科主任張海寧教授成功完成全國首例機器人全膝關節翻修術。術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部分負重行走。青大附院關節外科機器人手術團隊自2015年起開展手術機器人自主研發工作,此次手術實現了醫院在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手術領域的新突破。

患者石女士曾在數年前進行右膝人工關節置換術,但術后出現了感染、假體松動以及疼痛情況,無法正常行走,輾轉來到青大附院關節外科就診。張海寧教授經過詳細檢查及綜合評估后,決定實施機器人全膝關節翻修術。
全膝關節翻修術因高難度、高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始終是關節修復重建領域的復雜術式之一,對手術精準度和術者經驗要求高。同時,因患者屬于感染性假體松動,需要對膝關節進行徹底清創,以便清除肉眼不可見的感染病灶,這更進一步增加了手術的復雜性。
由于沒有國內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張海寧教授在術前組建了包括工程師、軟件技術人員等在內的技術攻關團隊,對患者術前機器人軟件規劃和方案修正、骨缺損評估和假體模擬安放、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等進行反復討論研究,最終確定圍手術期手術及管理方案。
術中,張海寧教授突破了非常規注冊與配準方法、殘余骨面再注冊、大面積骨缺損重建、屈伸間隙軟組織平衡、缺損界面修復方案調整、機械臂骨面修整截骨六個技術難題,通過MAKO機器人輔助,順利完成復雜全膝關節翻修手術,使患者膝關節大面積缺損得以修復重建,膝關節穩定性、活動度和下肢力線均得到良好的恢復。術后第二天,患者即可下地部分負重行走。

近年來,機器人輔助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以其高精準度和微創化,在國際廣泛開展,也代表了關節修復重建外科的發展趨勢。青大附院關節外科機器人手術團隊自2015年起開展手術機器人自主研發工作,開拓創新、持續深耕,自2020年以來,已常規開展各類機器人關節置換手術,并于今年9月成功獲批國家II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填補了機器人輔助股骨側全髖手術的國際空白。團隊先后建立MAKO智慧機器人亞太培訓中心、Longwell機器人中國培訓中心,獲批國家骨科醫學中心關節外科機器人臨床應用聯盟單位,獲國家發明專利22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外觀設計專利2項、軟件著作權2項、商標注冊證6項;發表機器人手術相關科研論文10篇,總影響因子32分,單篇最高影響因子15.3分。截至目前,共開展11種機器人輔助各類關節手術1800余例,相關技術位居國內前列、省內領先水平。此次成功完成的機器人輔助感染關節I期翻修術,填補了我國機器人全膝翻修術的空白,實現了青大附院在機器人輔助關節置換手術領域的新突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客戶端 刁明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