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映入眼簾,是新型種植技術氣耕法,用海綿板作為蔬菜的立體化栽植空間,用電腦精準調控溫度和輸送營養液,在占用極少的土地資源情況下培育更多的植苗,并且電腦的精準調控可以保證養分均勻及時的輸送。這個新聞讓人改變傳統耕種的觀念,對農作物靠天吃飯的刻板印象進行一定的沖擊。
同時也要思考這種新型農業的發展要怎樣走下去?我們已有的傳統農業,又如何向新型農業看齊? 能否進行產業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將特色的種植技術公開化,開辦展覽、規模學習,結合當地農業特色,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農事體驗等項目,拓寬增收渠道。或者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比如將水果加工成果汁、果脯等。 培育與引進人才,通過農業技術培訓、職業教育等方式,提升農民及相關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吸引外部人才,出臺優惠政策,吸引農業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投身新興農業。 打造特色品牌,挖掘農產品獨特賣點,樹立有影響力的品牌形象。利用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等線上渠道,結合線下實體店等,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
我認為,要夯實糧食生產基礎,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耕地保護與建設。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防止“非糧化”,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通過實施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輪作休耕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加強灌溉工程建設:修建和維護灌溉渠道、泵站等,保障農田灌溉用水充足且及時,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建設防洪堤壩、排水渠等,增強抵御洪澇災害能力,減少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二是農業科技支撐。推廣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糧食作物品種,提高糧食單產水平。精準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實現科學種田。提高農機化水平,配備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生產效率。 加強農機服務,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服務組織,提供農機作業、維修等一站式服務。開展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通過舉辦培訓班、田間指導等形式,向農民傳授糧食生產新技術、新知識,提高其種植技能。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糧食生產注入新活力。
三是政策保障與投入。落實補貼政策,及時足額發放種糧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加大財政投入,政府加大對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等方面的資金投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