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回信,回信指出,他們以大賽為平臺,用在課堂和實驗室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創新實踐中增本領、長才干,在互學互鑒中增進中外青年的友誼,這很有意義。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希望青年們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科技創新,為促進中外科技交流、推動科技進步貢獻青春力量。全社會都要關心青年的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讓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更好展現才華。
業以創新興,企以創新盛,國以創新昌。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在當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創新的本質其實是綜合國力的競爭。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使全球信息交流變得即時且便捷;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推動了自動化生產、智能服務和醫療診斷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在線教育平臺的創新,打破了地域限制,讓更多人有機會接受優質教育資源;數字媒體藝術的創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誠然,創新是國家、民族和社會持續發展和繁榮的基石,鼓勵和支持創新是我們整個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重要任務。
青年人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中國青年一代以智慧為筆,以勇氣為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在科技前沿,有如張一鳴,以算法革新信息傳播,創立今日頭條,引領個性化閱讀新風尚;在創業創新中,有如90后的戴威,ofo小黃車創始人,用共享經濟理念,引領綠色出行新風尚;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上,有如李子柒,以短視頻展現田園牧歌,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時代的長河滾滾向前,我們看到一大批“90”后、“00”后青年登上開始在創新創業的舞臺上,以無謂的勇氣和卓越的智慧,挑大梁、當主角,書寫著中國青年的輝煌。我們看到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決心,看到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傳承,更看到了新時代奮勇爭先的中堅力量。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為鼓勵青年人才創新發展,全社會都有責任營造良好氛圍,服務強國建設。各高校要著眼于信息化、國家化、創新性的新時代人才需求,持續營造濃厚科創氛圍,注重引導學生將項目研究與科技前沿、產業關鍵領域的實際問題相結合。要繼續強化校企科研合作,多資源協同、全社會參與,促進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持續探索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讓青年力量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綻放光彩。
“茂材”需“沃土”,“良禽”擇“良木”。必須采取一系列精準有力的措施,確保每一份資源都能精準澆灌于人才成長的土壤之中,讓人才之樹茁壯成長,枝繁葉茂。一方面,要構建多元化的人才激勵機制,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通過設立人才發展基金,加大對優秀人才的獎勵力度,讓他們的辛勤付出得到應有的回報。同時,完善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制度,為人才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晉升機會,讓人才在公平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贏。 另一方面,要加強人才引進與流動,拓寬人才來源渠道。通過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士創新創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促進人才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合理流動,優化人才資源配置,讓人才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
“邦之興,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各地區、各部門要沿著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的指引方向,為青年創新人才提供堅實支撐,助力青年創新人才成長之路,讓廣大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廣闊天地中更好施展才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