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多元民族共同體。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成為凝聚中國各個民族、全民抗戰的一個重要動力。近代“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形成,對維護國家的統一、各民族的團結,促進中華民族觀念的進一步確立和形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縱觀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史,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由部落到華夏、由華夏到漢族、由漢族再到中華民族,由小到大、由多元至一體,最終匯聚形成包括五十六個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關鍵在于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與凝聚力。中華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演變的精神脈絡與內驅機理,就是基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發展演繹的精神家園與文化基因。
“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出的原創性論斷,同時也是基于中華民族數千年至今的自在、自覺、自為的歷史脈絡發展而來的時代呼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規范性表達,同時也是結合中華民族古代輝煌強盛,近現代遭受曲折磨難、民族復興,新中國成立以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演進邏輯與發展趨向而形成的。本文將以歷史政治學為視角,以史論結合的方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背景、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史的歷史坐標以及黨的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輝歷程之中去考察研究,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透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鑄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相互推動、互驅互策的歷史脈源、理論邏輯和實踐流變,總結這一百多年來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經驗。鑒往知來,以歷史的主動精神,更好地認識當下,開創未來,探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確方向、理論遵循與實踐路徑。
如何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呢?一是堅定文化自信。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重要節點,青年大學生要堅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自信,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支柱。二是保持開放心態。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擁有國際視野與天下情懷,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國際事物與民族問題,堅決防止防范狹隘民族主義與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侵蝕。三是鞏固民族團結。作為新時代青年大學生,要倍加珍惜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歷史機遇,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特色與差異,鞏固強化民族團結與和諧,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四是增進交流融合。歷史實踐證明,孤立封閉只會加深隔閡猜疑,增進交流才能促進民族融合。我們要尊重民族之間的不同與差異,在交流交往中增進彼此的理解與信任,更好推動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