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實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實現民富國強 。從繁雜問題中把握規律性、從苗頭問題中發現傾向性、從偶然問題中揭示必然性,深挖問題根源,實行“靶向治療”,提高改革的精準度、穿透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自覺肩負起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最終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作出如此大的歷史貢獻,就在于我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和歷史任務,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理論成果和戰略方針,堅定不移地帶領人民朝著既定目標持續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然而,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新老問題的倒逼,要求廣大黨員干部須堅持問題導向,在直面問題、解決問題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是守住環境安全底線要求的答案;“最多跑一次”的政務服務模式,是在群眾辦事“反復跑、多頭跑”的痛點難點問題下倒逼形成;三明“三醫聯動”改革,是醫療費用快速增長和醫保基金穿底風險問題倒逼下的破題之策。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在一個又一個問題倒逼中不斷向前推進。善于從繁雜問題中把握規律性、從苗頭問題中發現傾向性、從偶然問題中揭示必然性,深挖問題根源,提高改革的精準度、穿透力。
面對新時期的改革,黨員干部須擔當作為,知難而進,在自我加壓中不斷提高有效解決問題的本領。思想上勇于正視矛盾、敢于面對問題,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主動出擊,把眼前的“坎”看作向上攀登的“梯”,激發解決問題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實踐上切實擺脫慣性思維、路徑依賴、習慣做法的束縛,充分利用倒逼機制化解矛盾之源、挖掘破題之策,以“釘釘子”的韌勁,扎扎實實把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改革有沒有落實、出沒出成果,要由人民去評判,依據群眾滿意去衡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解決好當前問題,鞏固拓展好改革成果,須把人民至上貫穿始終,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將改革的導向全力聚焦到一些群眾長期持續關注、長期詬病的重大問題上,各項政策都能直達基層、直抵人心,讓群眾對改革的認同感隨真切感知度的提升而匯聚。要敢于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用改革的辦法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真正改出活力、改出效益、改出實力。
偉大的時代召喚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激發偉大的力量。今天,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國人民對未來生活充滿美好期望和堅定信心。我們相信,始終保持初心、牢記使命的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在新時代更好地團結和凝聚中國人民,開創屬于中華民族的更加光明燦爛的未來。
(從江縣衛生健康局 楊秀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