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對持續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作出部署,明確提出要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基層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以基層為落腳點,不斷破解“小馬拉大車”難題,為基層減負提效賦能。
健全權責統一的基層治理機制。進一步明確上下級間權責劃分,厘清權責邊界。一方面,要緊密結合基層工作實際,實行“一村一清單”地域差異化按需賦權,實現精準放權,差異下放目錄范圍,建立放權相關的配套機制和支持政策,避免權少事多、權責相悖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上級違反工作事項等清單的追責問責,構建監督與責任追究機制,在部署工作、下放文件等涉及村(社區)的工作任務時,嚴格按照清單辦事,防止上級推諉扯皮。同時進一步強化基礎數據歸集,打通公安、交通、規建等部門數據壁壘,做好基層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匯總,將基層工作人員從巡邏走訪等日常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逐漸消除“數據孤島”現象,利用大數據的力量來達到減輕基層負擔的效果。
健全上下協調的力量下沉機制。要嚴格落實“村居吹哨,部門報到”,學好用好“四下基層”先進經驗,對不屬于基層職責范圍的工作形成優勢互補,及時解決工作痛點、難點和關鍵點。充分發揮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專兼職網格員、社會工作者力量,明確該部分群體的工作職責,將駐村工作納入日常工作考核辦法,將這部分力量作為關鍵力量有效組織起來。此外,要把社會組織、民營企業吸納到基層治理各個環節中來,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和規章制度,通過評先評優、政策傾斜等方式,出臺相應激勵政策,加強社會組織培育及管理,規范社會組織的社會參與,進一步形成基層治理工作合力。
健全嚴管厚愛的干部隊伍機制。加強對村(社區)干部隊伍的能力培養,硬性規定基層干部集中培訓時長及課程安排,針對基層干部主攻業務,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培訓學習成果真正用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質效中來。健全激勵關懷機制和績效考核體系,突出“輕留痕、重實效”工作導向,為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干部開通“綠色通道”,在職級晉升、評先評優等方面優先考慮,加強待遇保障、激發工作熱情,落實基層干部特困救助、生病看望、補貼報酬保障和黨組織關懷服務等機制,解決好基層干部的住房、醫保、子女教育等各種“后顧之憂”。健全糾錯容錯機制,精準識別“不作為、亂作為、假作為”,嚴格落實“四個區分開來”,對糾錯容錯提出細化標準,通過談心談話、批評教育等方式教育引導干部把準政治方向,勇于擔當作為,堅定創業信心,切實起到優化干部作風,提升干部思想,激勵干部成長的作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