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鄉鎮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單元和服務群眾的前沿陣地,深化改革是實現鄉村振興、提升群眾福祉的關鍵路徑。鄉鎮基層干部身處改革一線,必須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創新舉措為驅動,奮力書寫鄉鎮深化改革的精彩篇章,讓改革成果惠及廣大群眾,為鄉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傾聽民聲,找準改革 “切入點”。群眾的需求是改革的 “指南針”。鄉鎮基層干部要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傾聽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了解他們對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期盼和訴求。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問卷調查、設立意見箱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建立群眾需求清單,為改革找準方向。只有真正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有的放矢地推進改革,確保改革措施符合鄉鎮實際、貼近群眾需求,讓群眾在改革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優化服務,提升群眾 “滿意度”。服務群眾是改革的 “落腳點”。鄉鎮要以提升服務效能為目標,深化 “放管服” 改革,優化政務服務流程,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加強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將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納入服務范圍,實行 “一站式” 辦理、“一條龍” 服務。推行網上政務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實現政務服務 “掌上辦”“指尖辦”。同時,要加強對服務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服務意識和業務水平,為群眾提供熱情、周到、高效的服務。以優質的服務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營造良好的改革發展環境。
創新治理,增強群眾 “參與感”。基層治理是改革的 “重要領域”。鄉鎮要創新治理模式,激發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等治理方式,將鄉村治理各項事務轉化為具體的積分指標和任務清單,引導群眾通過參與村莊建設、環境衛生整治、志愿服務等活動獲取積分,憑積分兌換獎勵,激發群眾參與治理的內生動力。加強法治鄉村建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引導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同時,要注重發揮德治的引領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發展產業,拓寬群眾 “致富路”。產業興旺是改革的 “核心任務”。鄉鎮要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群眾增收致富提供堅實支撐。加大對農業產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積極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電商等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要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拓寬增收渠道。讓群眾在產業發展中分享更多的紅利,實現共同富裕。
(景寧縣鸕鶿鄉民俗文化發展中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