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蓮
近日,有武漢市民在城市留言板上建議,取消幼兒園和小學家長“護學崗”,此事引發熱議。隨后,有關家長參與“護學崗”的相關話題沖上熱搜。此次武漢市民建議取消家長“護學崗”,已經不是家長第一次吐槽“被自愿”了,此前也有不少家長吐槽過被學校要求“排班執勤”。(10月27日央廣網)
家長走進校園,適當地參與教學管理,如參加家長會、設置家長觀摩日等,既能讓家長體驗老師的工作辛苦,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還能進一步加強家校聯系,可以說是一種良性互動的教育方式。但一些幼兒園和小學要求家長參與“護學崗”,從小處講,是一種教育懶政行為;從大處講,則是學校教育責任的一種轉嫁。
武漢的事情并非孤例,據報道此前四川樂山井研縣“某學校要求家長輪流站崗執勤”;廣西桂林一所中學要求家長輪流到學校管理晚自習,家人沒時間可以出錢請人;浙江杭州一所小學讓家長承包教室衛生,家長又將教室衛生“外包”給鐘點工。殊不知,除了一些學校的主動“要求”,不少家長自身就存在過度參與學校事務的現象。像家長“陪讀”,實際上是對學校教育過程的過度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要求家長晚自習值班、校門口站崗值勤、打掃教室衛生等,也是另一種“陪讀”現象。
晚自習值班、校門口站崗值勤、打掃教室衛生等,本該是學校和教師教育管理或督促學生該做的事情,豈能由家長大包大攬?像打掃教室衛生,本來就是一種勞動教育方式。讓家長打掃教室衛生,等于孩子們失去了勞動教育機會,削弱了學校的教育功能,從長遠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學校和老師應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家長的批評和建議,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這樣做,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可親可信,從而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老師的工作。然而,老師肩負著教育、管理好學生的社會責任,要求家長到學校參與“護學崗”,過多依賴于家長管理學校事務,顯得本末倒置。要求家長參與“護學崗”,問題的本質不在于是否自愿,在于學校不能向家長轉嫁教育責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