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于安徽考察時,在安慶桐城的六尺巷中通過“讓墻”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調解的辦法解決,為廣大黨員干部在踐行基層治理的過程中提供了方向指引。
基層治理需發揚中華文化。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矛盾糾紛永遠是困擾基層治理的一大難題,調解人員在調解過程中一個不好就會引發嚴重的后果,這就需要調解人員善于運用中華傳統文化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禮之用,和為貴。”中國是禮儀之邦,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六尺巷”則是這一傳統美德的生動寫照。“六尺巷”的故事告訴我們,個體間的友善深刻影響著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能夠為社會生活注入“潤滑劑”,在社會戾氣較重的今天,可以構建良好穩定的社會關系,調解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矛盾,為打造“和美社會”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基層治理需走好群眾路線。自毛澤東思想提出以來,中國共產黨一直踐行群眾路線,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在與群眾接觸的過程中注重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六尺巷”的故事中折射出的“換位思考”同樣適用于基層工作,黨與人民群眾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黨把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人民群眾就擁護中國共產黨。廣大干部們要將深入基層一線走訪調研當作“家常便飯”,在基層工作中實踐“六尺巷”工作法,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緊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扎根于名為“群眾”的沃土,生長成名為“中國”的大樹,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添磚加瓦。
基層治理需堅持開放包容。“讓他三尺又何妨”看似成了吃虧的一方,但實則在格局大義上立于不敗之地。作為四大古文明傳承中唯一沒有斷代的國家,中華文化憑借著優秀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基層干部們在基層治理中不能“認死理”,善于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常態化交流學習才能補足自身短板。“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要求廣大干部們能俯下身子,能在合適的時機“退讓三尺”。張、吳兩家在縣官那因三尺之地爭論許久而不得解,但卻因張英一紙“讓墻”而冰釋前嫌,證明了在矛盾糾紛中包容理解比寸步不讓更能有效地解決問題,讓“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理論武裝。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