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這首“讓墻詩”不僅讓出了一條長100余米、寬2米的“六尺巷”,更是讓出了基層治理的深邃智慧與和諧共融之道。
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時強調:“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廣大基層干部要悟透六尺巷中蘊含的基層治理智慧,善加運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層,促進社會和諧,提升治理效能,實現鄉村治理有效。
六尺巷中悟智慧,基層干部當向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真心拜人民為師,誠心向人民學習,虛心向人民求教,就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實踐力量和理論智慧。”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楓橋式工作法”,到“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的浦江經驗,再到以“聽、辨、勸、借、讓、和”六步工作流程為主的“六尺巷工作法”,這些先進的基層治理方法,都是從人民群眾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歸納出來的第一手經驗,再加以總結提煉實踐得出來的。群眾的實踐,是最廣泛最深入的實踐,是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實踐,其中蘊含著無限的智慧和力量。基層干部應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求教,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找到解決基層矛盾的“密鑰”,從而克服任何困難、無往而不勝。
六尺巷中悟實踐,基層干部當傳承創新。隨著我國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推進,基層中涌現了不少的新方法:組建村民微信群、朋友圈轉發宣傳政策、建立大數據平臺管理網格組……這些數字化方法利用信息手段布置和推動工作,方便、快捷、高效,但畢竟隔了一層,遠沒有現場看、當面聽、直接講來得更加的直接和有溫度,必須看到,盡管基層治理的數字化水平在不斷提升,但不能太過于依賴數字化手段去解決基層治理難題,過去的“六尺巷工作法”“楓橋經驗”這些基層治理方法依然是管用的、有效的,面對基層治理中產生的社會矛盾,基層干部還是要多深入基層,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入基層,擁抱新方法,不拋棄老方法,通過實踐探索,使基層治理工作更加貼近群眾需求,更加富有成效。
六尺巷中悟廉潔,基層干部當自律自省。權為民所賦,用之宜慎。張英并沒有因為自己是清朝大學士的身份權力去逼迫鄰居,而是選擇了勸家人退讓三尺,這三尺并非示弱,而是展現了百丈之德、萬世流芳的高尚情操。現如今,一些官員干部認不清自己的權力來源,公然濫用權力,知法犯法、以權謀私,置社會的道德和法律于不顧,與張英可謂是天壤之別。廉潔從政,貴在自律。作為社會治理事業的中堅力量,基層干部應在六尺巷的狹窄空間中領悟廉潔真諦,明白濫用權力猶如作繭自縛,終將害人害己。只有始終秉持廉潔之心,時刻警醒自己,不以權謀私,不以職謀利,做到權為民所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如此,方能方顯公仆本色,贏得群眾信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