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聯系群眾的“毛細血管”,是暢通政令的“神經末梢”。然而,受形式主義、權小責大、人少事多等因素影響,導致“小馬拉大車”的問題。從根源上為基層減負不是一時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各地各部門要在推動“為車減負”“為馬賦能”上下硬功、真功、下實功,破除捆住基層的“枷鎖”,變“小馬拉大車”為“駿馬齊頭進”,讓廣大基層干部能夠輕裝上陣,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為民辦實事、解難題上來。
第一招,“壯馬賦能”,加大多元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力度。基層工作具有無可替代性,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防汛救災、信訪維穩等工作,都離不開基層。一是健全完善治理體制機制,堅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盡可能將力量向基層傾斜,將權落下去,推動“條”往“塊”上走、人往基層流、錢往基層投、政策往基層傾斜,讓改革舉措落到基層,充實基層工作力量,形成“部門圍著基層轉”的工作環境,使基層真正強起來。二是鼓勵人才能來、能留。一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及待遇。首先合理的薪酬、福利和獎勵機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只有解決衣食住行方面的困擾,才能讓人才更加專注于基層工作,才能發揮出其自身的才能價值。如推動落實“人才公寓”“鄉鎮機關工作人員收入高于市直機關同職級人員20%以上政策”等。三是提供優質發展空間。晉升資源也是大多數干部所追求的目標。上級部門發力為基層提供更多的晉升渠道,更多的平臺資源,關注人才的理想目標、發展規劃。結合自身條件和工作態度為干部創造晉升空間。也會使干部更愿意扎根基層。
第二招,“輕車減負”基層需要責任也要權利。解“小馬拉大車”問題的關鍵在于要讓基層干部松綁減負、輕裝上陣。一是給指令也要給空間。從治理結構上來說,基層政府是底盤,它們直接面向廣大群眾,是各級組織中最為龐大的一級。改革發展各項事項主要落在了基層。相關部門在給基層分派任務、提出要求的同時,盡量多配置相應的政策資源,為基層提供適當的保障,也要盡可能給基層留出空間。二是給擔子也要給溫暖。這些年,基層的擔子越挑越重,群眾的期待越來越高,做好基層工作非常不易。多關心基層、服務好基層,現在已經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大力推動人力、財力、資源的下沉,都是為了現代化建設的底盤更扎實,讓全社會感受到扎根基層大有可為、大有作為。三是給考核也要給獎勵。當前基層普遍關注的考核、問責等問題,要多采取一些務實之舉,讓“考題”設置更合理、評分標準更科學、問責把握更謹慎,切莫讓基層流汗又流淚,卻沒有獎勵和成效。
第三招,“提質增效”,全方位提高基層干部能力水平。培訓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名師指點、經驗總結、交流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提升干部的民事糾紛、應急處突、政策宣講等基層治理方面基本素質能力。一是培訓應注意政治素質與業務素質相結合。政治屬性是公務員職業區別于一般職業的重要特征,干部的主要職業內容就是有效實現黨和國家的政治職能。由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政治信念、扎實的政治理論知識以及良好的政治工作能力等要素構成的政治素質不僅是鄉鎮公務員應當具備的首要素質。同時,鄉鎮所處的層級地位的特殊性、工作對象和工作方式的特殊性等決定了鄉鎮必須具備與農民、農業和農村發展相關的法律政策、農林漁牧等專業知識,較強的鄉村維穩和綜合治理、鄉村規劃和統籌協調等方面的業務能力。二是培訓應做到理論培訓與實踐養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在互動的過程中共同發展,理論指導實踐是理論的生命之所在,脫離實際和實踐的理論沒有生命力,是空洞的;而實踐以理論為指引,沒有理論的指導,實踐也將會是盲目的。員只有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好地指導工作實踐,在工作中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和與時俱進,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和國家路線方針和各項政策決策的正確制定和貫徹執行,保障村鎮干部在基層治理中游刃有余。三是培訓應做到傳統繼承與時代創新相結合。干部培訓方式方法不僅要講究繼承我國傳統干部教育的優秀經驗做法,也要適應當前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新的時代需求。首先對鄉鎮公務員的素質要求要堅持傳統繼承與時代創新相結合。比如推出“黨員云課堂”“情景體驗”“場景模擬”等新興課程。讓學員可以足不出村就能學到知識,學會方法,從而反哺基層實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