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全面鄉村振興長效機制。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更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中,廣大青年干部要以實干擔當為筆,描繪出一幅產業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美麗畫卷。
以產業創新賦能鄉村振興活力。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黨員干部要積極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特色產業,不斷創新發展模式。一方面,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是質量,引進智能化灌溉系統、無人機植保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品質。同時,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校農結合”“科技 農業”等農業創新項目,培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另一方面,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利用鄉村的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吸引游客,帶動人民增收;借助電商平臺,拓寬農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以產業創新為引領,讓鄉村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
以生態保護賦能鄉村振興魅力。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建立健全農環境治理長效機制,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管和執法,確保農村環境整潔優美。加強鄉村文化生態建設,開展植樹造林、河流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保護鄉村的山水林間湖草。同時,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以生態保護為底色,讓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美麗家園。
以文化傳承賦予鄉村振興靈魂。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深入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精神。一方面,加強對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保護和利用,留住鄉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根脈。例如,對傳統村落進行修繕和保護,開發鄉村旅游項目,讓游客領略鄉村的歷史文化魅力。同時,開展鄉村文化遺產的普查和整理工作,建立鄉村文化檔案,為鄉村文化傳承提供依據。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培育文明鄉風,舉辦農村文藝演出、民俗文化節等活動,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文明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弘揚傳統美德,培育良好家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如農村書屋、文化廣場等,為村民提供學習和娛樂的場所,以文化傳承為依托,讓鄉村充滿人文氣息和精神力量。
(舟溪鎮人民政府 杜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