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是連接城市、服務農村的天然載體,是構建新型工農關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重要窗口。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是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關鍵舉措,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在這一過程中,要緊盯產業、城市、人等發力點精準用力,注重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強化公共服務供給與增強人口集聚效應等方面的工作,續寫縣域改革發展新篇章。
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增強縣城產業支撐能力。遵循縣域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突出特色、錯位發展,重點發展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一是要著力將農業拓展為集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全面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拓展產品增值、產業增效空間。二是著力加快縣域內的產業集聚發展。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集聚區集中,將三產融合發展與縣域產業集聚開發有機結合。三是引進龍頭企業,引導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縣域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為重要抓手擴大產業就業容量,推動縣城建設。
強化城市公共服務供給,促進縣城人口集聚。一方面,以“安居樂業”的環境留住現有人口。統籌推進以縣城為單位的人居環境整治,創造宜居優美的生活環境。同時將產業發展作為留住現有人口的核心引力,做大做強縣城優勢特色產業,以產業集約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外地返鄉人員向縣城流動集中。另一方面,以“普惠均衡”的保障服務常住人口。推進城鄉基本公共制度服務并軌、標準統一,拓寬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范圍,讓常住人口享有普惠可及、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根據縣城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資源,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提標擴面,增強常住人口的獲得感和歸屬感。
增強人口集聚功能,擴大縣城人口增量規模。圍繞以人定城、以人定產的思路,加快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一方面縱深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打破束縛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堵點卡點難題,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統一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的進城落戶標準,實行戶口遷移一地辦結機制,利用電子政務平臺高效便捷辦理戶籍業務,助力群眾落戶城區。另一方面,全面取消縣城落戶限制,確保穩定就業生活的外來人口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確保新落戶人口與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等非戶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此外通過組織定向、定崗、專崗和專項技能培訓等形式提升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讓更多新生代農民工進入職業院校、技能學校接受職業教育,讓農業轉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
(大冶市駐村選調生 劉長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