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標準文件 吐魯番地區概況及景點介紹 吐魯番的夏季瓜果飄香,吐魯番人民熱情好客。吐魯番是新疆最具魅力的地區之一,文物古跡豐富,民族風情濃郁,自然生態環境獨特。被譽為西域歷史、自然、文化的博物館。吐魯番有30多個民族、50萬多人,其中維吾爾族占總人口70%以上。吐魯番是維吾爾先民進入西域后最早的定居地。如今,這里也是維吾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當地的民族音樂、舞蹈、服飾、民居、生活習俗、宗教禮儀等都獨具特色,民族風情十分濃郁。吐魯番還集中了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地貌、人居環境和生活方式,是西域自然生態環境和綠洲農業文明的典型代表。這里有沙漠、有雪山、有芬芳的果園、有茂密的草原。去吐魯番旅游,我們可以參觀很多熟悉的景點,比如《西游記》中唐僧和弟子們艱難翻越的八百里火焰山、世界上僅次于死人的第二低地艾丁湖海,還有長城和中國的長城。運河又名坎兒井、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盛產世界上最甜葡萄的葡萄谷、沙漠植物園等。這里氣候特殊。你可能已經感覺到了。穿過天山峽谷,氣溫已經比天山北部的達坂城高很多了。吐魯番人總結了吐魯番最好的四件事:最干、最熱、最低、最甜。最干燥的是,年降雨量全國最低,只有16毫米,比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還要罕見,但年蒸發量卻達到3000毫米。
最低點是愛丁湖,是全國最低的地方,低于海平面155米。最甜的是吐魯番出產的無籽白葡萄,含糖量高達26%。最熱的是吐魯番最高氣溫一度達到49.5攝氏度,地表最高溫度接近90攝氏度。有多熱?煎餅可以在巖石上煎,雞蛋可以在沙子里煮。由于吐魯番獨特的氣候現象,產生了許多與之相關的當地民歌。比如出門必須帶三件寶:水壺、護目鏡、大皮衣。分別應對吐魯番的干熱、大風和溫差大的情況。早上穿皮大衣,下午穿紗布,圍著火爐吃西瓜,說的就是溫差大。夏季吐魯番早晚溫差可達50度。在吐魯番,有一句幽默的說法,下雨的時候,只要站在雨滴之間,就不會被淋濕,屬于干旱少雨的氣候。吐魯番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資源豐富。主要擁有三大優勢資源:一是燈光資源。二是礦產資源。三是旅游資源。此外,葡萄是吐魯番的象征和驕傲,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使者。為紀念中國絲綢之路開通2100周年,經國家批準,吐魯番自1990年起,每年8月26日至30日舉辦獨具特色的“中國絲路吐魯番葡萄節”。 交河古城:交河城址位于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里的雅爾鄉,距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雅爾乃子溝兩河交匯處的一處30米高的黃土臺地上。全長約1650米,兩端窄,中間最寬。距此約300米,是一座柳葉形半島。
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邦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首都,也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交河城是車師人所建。其建造日期早于秦漢,但在14世紀上半葉毀于元朝的連綿戰亂。唐代為西州所轄交河縣。唐代駐守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曾設于此。后遷居龜茲(今庫車縣)。公元六世紀的屈王朝在此設立交河縣。這座城市歷經2300年的風風雨雨,官署、寺廟、佛塔、坊渠街等建筑保存完好。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土樓建筑城市。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吐魯番干旱少雨,古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建筑全部用夯土筑成,造型和布局與唐代長安城相似。在城市的市井、衙門、佛寺、佛塔、大街小巷、作坊、民居、軍事訓練場、藏軍戰壕、寺廟佛龕中,仍可見到泥塑菩薩的身影。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水井一口。塔群共有塔101座。從空中俯視,交河故城就像一片大柳葉。整個城市就像一座巨大的堡壘,重重防御。走在城墻外,感覺自己身處深溝之中,無法窺見城墻內的情況。但在墻內,你可以居高臨下,控制內外的動靜。城內的防御也極其嚴密。 。交河古城的布局大致分為三個部分。一條長約350米、寬約10米的南北向大道將住宅區分為東西兩部分。
大道北端有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圍繞它形成了北部寺廟區。城北側還建有一組蔚為壯觀的佛塔,可能是埋葬著歷代高僧的塔林。東南方有一座宏偉的地下房屋,頂部有一個11米見方的天井。天井東側南路無四折門。天井地面上有一條寬3米、高2米、長60米的隧道。與南北大道相連。據查,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宅邸,后來又是天山縣的衙署。西部有很多手工藝作坊。大道兩側有高而厚的土墻,墻后是縱橫交錯的短巷分割的“獠牙”,沒有臨街的門。 “坊”內有民居遺址和紡織、釀酒、制鞋等手工業作坊。東側有軍營和居民樓。交河城只有東門和南門兩個城門。由于這座城市建在30米高的懸崖上,所以不需要修建城墻,城門也沒有隨意修建。南門是古代運輸軍需和大軍進出的主要通道。南門地勢險要,懸崖上寫著“一人守關,萬人不能進”。東門雄偉地矗立在30米高的懸崖上,主要是城內居民汲取河水的門戶。交河古城出土了許多唐代的蓮花瓦、蓮花經等文物。近日,考古人員在古城保護性發掘中首次發現地下寺廟和車師王國貴族墓葬,并出土了海珠、文物等一批珍貴文物。火焰山: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北緣。古書稱“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它由紅砂巖組成,東起鄯善縣瑯琊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一條東西走向的紅色巨龍,橫亙吐魯番盆地,全長98米。公里,南北寬9公里。
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縣土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火焰山是東天山博格達斜坡前山帶的短褶皺。它們是在喜馬拉雅運動期間形成的。山脈原型形成于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于1.41億年前。它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時期,跨越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等多個地質時代。火焰山的荒山荒嶺,寸草不生。盛夏時節,紅日當空,大地熱氣騰騰,火焰云繚繞,赭紅色的山巒猶如飛舞的火龍,十分壯觀。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達到47.8度,地表最高溫度在90度以上。由于地殼運動斷裂和河流切割,山心仍留有不少山谷,有葡萄溝、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琴溝、蘇波溝等,這些山谷里,陽光被遮擋。綠樹成蔭,風景秀麗,水流潺潺,瓜果飄香。明代吳承恩的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膾炙人口,蜚聲海內外,講述了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經文。第五十九章、六十章中的“唐三藏堵路文案實用全書火焰山與孫行者三調蕉扇”的故事,給火焰山賦予了神秘的色彩,成為一座奇山。 《西游記》中寫道:“西去的路上,有西哈里國,是太陽落山的地方,俗稱‘天盡頭’。有一座火焰山。”這里無春無秋,終年炎熱,里面有八百里火焰,翻過山去,連你的銅頭鐵身也會。變成果汁了!”這段話顯然有些夸張,但高溫無草的基本特征完全符合火焰山的實際情況,并非憑空而來。虛構的。
關于這座山的形成,有一個生動的傳說:遠古時期,天山有一條惡龍,經常吃童男童女。一個名叫哈拉赫德羅的年輕人決心制服惡龍。他手握寶劍,與巨龍激戰三天三夜,最終將巨龍劈成兩半,切成十塊。死龍停止了顫抖,化為一座紅色的山峰,被斬斷的地方,化為山中的峽谷。事實上,火焰山是在5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形成的。由于地殼的橫向褶皺運動,形成了一系列背斜構造。火焰山位于“絲綢之路”北線上,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文化古跡。葡萄溝:吐魯番葡萄溝位于吐魯番市東北部。吐魯番市位于東天山博格達山南麓,吐魯番盆地中部。市區距烏魯木齊市184公里。城市南北長約262公里,東西狹窄且不規則,最寬處約90公里。屬于吐魯番市吐魯番縣東北15公里處的葡萄鄉,距市中心10公里,海拔300米。葡萄溝是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南北長8公里,東西寬0.6-2.0公里。山谷狹窄而平緩。它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形成的。烈日下,山上火辣辣的,連一根草都沒有長出來。葡萄谷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期間形成的。溝內流水潺潺,綠枝成蔭,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比市區低3-5攝氏度。火島吐魯番,是一片清涼的世界。小溪兩岸,葡萄架遍布,葡萄藤層層疊疊,綠油油的,郁郁蔥蔥。
周圍是茂密的楊樹林,花果樹木星羅棋布,農舍有序地排列在緩坡上。說起吐魯番的葡萄溝,當然是吐魯番的葡萄最有名了。新疆民謠說:吐魯番的葡萄好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犁人人稱道,葉城的石榴呱呱叫。 “提到新疆四大名果之鄉,首推吐魯番。這里的葡萄馳名中外,享有盛譽!四月底葡萄成熟,八月葡萄更多”滿大街都是賣的,去葡萄溝一邊吃葡萄一邊唱歌跳舞真是一種享受!這里的葡萄更甜,是其他地區的葡萄無法比擬的,葡萄品種有馬奶葡萄、無核白葡萄(又稱小葡萄)、坎兒井、長城葡萄等。京杭大運河并稱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有近千條坎兒井,全長約500公里,其結構一般由豎井、地下四部分組成。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水庫)。博格人位于吐魯番盆地北部。西部大山、卡拉烏山區,春夏季節,大量雪水和雨水順著山谷流下,潛入戈壁灘。人們利用山體的坡度,巧妙地開鑿坎兒井,引地下水灌溉農田。高溫和強風導致大量水分蒸發,因此流量穩定,保證了重力灌溉。坎兒井早在《史記》中就有記載,當時被稱為“井渠”。
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大多是清代以來陸續修建的。如今,大片綠洲肥沃的田野仍然受到澆灌。吐魯番市郊的五道林坎兒井和五行鄉坎兒井可供游覽。坎兒井的名字在新疆維吾爾語中稱為“坎兒井”。伊朗波斯語稱為“”()。蘇聯俄語稱其為“”(k,)。從語音上看,雖然有所不同,但差別并不大。我國的新疆被稱為“坎兒井”,或者簡稱為“坎”。我國大陸不同省份有不同的名稱;如陜西稱“精渠”,山西稱“水鄉”,甘肅稱“百眼弦井”,有的地方稱“地下通道”。坎兒井是一種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方法。它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水平集水結構,適用于山麓和沖積扇地區。主要用于截取地下水,用于農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據1962年統計,我國新疆有坎兒井1700多眼,總流量約2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50萬畝。坎兒井大部分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和哈密盆地。吐魯番盆地約有1100口坎兒井,總流量18立方米/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