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常言近期,多地出臺生育支持政策引發關注:江西一些地方給出生育“紅包”,贛州上猶縣獎勵三孩家庭1.3萬元;山西將“取卵術”等13項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河南全省實現生育津貼“免申即享”……與此同時,與生育有關的話題也獲得高關注度。據報道,不久前多地網友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接到社區工作人員電話,詢問個人生育計劃。由于個人隱私問題被直接、反復詢問,不少網友對此感到不適。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程度加深,優化生育政策、強化服務支持確實已“慢不得”。但也要看到,落實好生育支持政策、做好基層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項精細活,同樣“急不得”,更不能簡單粗暴、搞“一刀切”。新形勢新任務,給基層人口管理工作帶來新挑戰。生育,不是簡單的十月懷胎,生育、養育、教育是一體的。生育支持政策要更好發揮作用,就必須找準制約生育意愿的痛點堵點,重視“生”更重視“育”,才能有效減少后顧之憂。

南京建鄴區在轄區產業園、寫字樓等地建設10余家托育園,解決職工帶娃難題。圖片來源:新華社需要進一步降低生育成本、減輕“失去感”。相比收益,大家的決策往往更容易受到“損失”的影響。生育不僅有直接的經濟成本,也有間接的生活成本以及機會成本,比如會對個人的身心狀態、時間精力、職場發展等產生影響。對處于職業上升期、婚姻熱戀期的年輕人來說,生育無疑要面對不小的心理負擔和現實壓力。從成本視角出發,多為年輕人著想,為生育減負、讓生活提質,方能讓相關政策落到他們心坎上。既要關注“短痛”也要關注“長痛”。相較于生孩子,后面養育、教育的長期投入和望子成龍的焦慮心理,才是讓許多家庭頭疼的難題。生育政策必須樹立全過程支持的理念,既強化醫療保障,增加補貼,為“生”護航;也把更多資源投向“育”,從時間支持、經濟支持、照護服務、子女教育、職場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良好的社會化育兒環境,做好生育“后半篇”文章。必須看到,生育對女性會有更大的影響。如今先進性別文化已大大普及,但職場女性生育歧視仍然存在,拒絕招聘育齡女性,對“三期”(孕期、產期、哺乳期)女職工變相打壓、限制發展現象并不鮮見。家庭中的性別平等意識也有待提升。女性在職場上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更加追求事業成功,如果回到家中還要擔負一邊倒的生育責任,承擔繁重的育兒勞動,生育意愿自然會大打折扣。必須持續加強女性生育權益保護,讓每位媽媽都能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雙重支持和尊重。完善婦女就業政策,更好保障女性職工在懷孕、生育和撫育階段的就業合法權益,積極構建新型婚育文化……把工作做細做實,才能切實解決女性擔心顧慮,切實提升生育意愿。生育是家之大事,也是國之大事。期待各地各部門繼續完善落實生育支持措施,以政策托舉群眾多元化的生育需求,消除生育、養育、教育后顧之憂,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讓年輕人敢生育、愿生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