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離不開名江大河,而酒都宜賓的故事就從三江匯流處緩緩展開。
岷江,攜天府之國之富饒。金沙江,帶青藏高原之雄奇。兩江于宜賓交匯,共繪長江之始。亙古流淌的三江,賦予了宜賓人開明開放、大氣謙和的精神特質,以及和向海而生、揚帆致遠的豪情壯志。正是這樣的精神,激發了宜賓釀酒師傅們的無限創意,匯聚天下釀酒精髓的五糧釀造工藝,便是這一精神的生動詮釋。

宜賓,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酒都,也是世界名酒五糧液的故鄉。宜賓作為中國五糧濃香白酒發源地和核心產區,有4000多年的釀酒史,數千年歷史沉淀,酒文化歷久彌新,從商周時期僰人釀制的窨酒,到南北朝彝族人用小麥、青稞或大米等釀制咂酒,宜賓酒始終走在多種糧食釀酒的前沿。唐代時,人們便已經開始用粟米、高粱等四種糧食釀制“重碧酒”。到宋代時,姚氏酒坊更是用高粱、大米、糯米、蕎子和小米五種糧食釀出了“姚子雪曲”。傳至明代,陳氏秘方按照“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粱湊足數”的比例,釀制出的“雜糧酒”更是將五糧釀造技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而在宜賓釀酒人的不斷探索中,源自世界各地的糧食也逐漸融入五糧配方之中。高粱,這種起源于非洲、具有強大耐旱能力的谷物,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成為宜賓釀酒的重要原料。小麥,作為最古老的谷物之一,在中東地區被馴化已有萬年歷史,后傳入中國,為五糧配方增添了獨特的風味。玉米,這種易于生長、適應性強的作物,在明末時期隨傳教士傳入中國,并很快在宜賓扎根,成為五糧配方中的“新成員”。而水稻,作為喜水植物,在長江流域得到了廣泛種植,大米和糯米的加入,使得五糧配方更加完美。
上世紀六十年代,五糧液釀酒師傅們面臨著蕎麥去殼不盡導致的酒體苦澀味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影響了酒的口感,也限制了五糧液品質的提升。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釀酒師傅們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實踐,最終創新性地采用了小麥替換蕎麥的方案。這一替換不僅解決了苦澀味的問題,還使五糧液的口感更加醇厚、細膩,香氣更加濃郁。同時也形成了今天的“五糧配方”(高粱 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

沿襲酒都宜賓4000多年釀酒史、1600多年多糧釀造傳統,一代代釀酒人充分運用宜賓不可復制的自然生態優勢,博采眾長,通過無數次科學調試,最終向中國和世界獻出了五糧釀造技藝,形成了品質卓越、風味獨特的五糧濃香白酒。
在三江匯流的壯闊之地,孕育出了神奇的“五糧”配方,仿佛大自然賦予宜賓的一份獨特禮物,命中注定般成就了這一釀酒奇跡。如今,歷經逾千年技藝傳承,“各味諧調,恰到好處”的五糧美酒已跨越國界,以其獨特風味征服了無數消費者的味蕾,讓五糧釀造技藝享譽全球,成為了展現中國傳統白酒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