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八九一公益坊培育基地建設紀實
洋涇八九一公益坊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沈家弄路891號洋涇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內,2014年正式開園,以打造洋涇公益生態鏈為目標,發揮“匯集公益之力,助力幸福洋涇”的公益陣地作用。2019年,在“黨建引領社區公益發展”的理念指導下,園區全面升級,現有3棟綜合樓,分別為社區黨建、社區服務及社會組織培育空間,其中3號樓二層打造為開放式共享空間,為入駐的社會組織提供孵化、培育及增能等服務。
在《洋涇社會組織公益基地入駐評審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下,基地每年定期召開評審答辯會,考核、評定年度入駐的社區社會組織。截至目前,已入駐了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洋涇誠信工作室等13家登記注冊類社區社會組織及2家備案類社區社會組織,年度開展公益項目49個,服務覆蓋約82000余人次。
建立洋涇社區社會組織孵化機制
基地委托洋涇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擔任第三方管理,圍繞社區需求積極培育和發展社區內各類社會組織,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先后孵化和參與培育了21家社會組織,其中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上海浦東新區閱讀越精彩青少年讀書服務中心、上海浦東新區愛心樹生命關愛中心等社會組織都成長為了洋涇街道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建設、社區服務和社區治理的中堅力量。同時,利用基地自身資源優勢,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資源對接、專業賦能、項目咨詢等一系列孵化培育服務。

建立洋涇社區社會組織賦能模式
基地通過“益趣洋涇”社會組織季度沙龍,凝聚各家社會組織、進行發展需求調研,繼而提供孵化培育、供需對接、規范建設等服務。除此之外,通過“益治洋涇”社區社會組織賦能項目,提升社區服務的專業化及規范化,每年根據需求調研發現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的需求,定制“益治洋涇”增能工作坊項目。同時與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合作,通過項目化學習提升項目研發、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等多維度能力,提升社區服務能力的專業性,推動洋涇社區社會組織的整體發展。

培育家門口慈善公益展示平臺
基地每年在浦東新區公益活動月期間,持續打造“洋涇‘益’起來——家門口的公益社區行”品牌,通過整合各類社區資源,旨在引導基地覆蓋的各家社區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洋涇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滿足社區各類人群日益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參與“黨建引領、共建共享”的洋涇公益生態集群建設。同時,吸引企業、社區家庭等多元力量,引領洋涇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含備案類群團)更好地為洋涇社區居民打造“人人可參與”的社區公益平臺,一同營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社會氛圍。

傳播洋涇社區慈善公益文化
基地開設之初,就開設了“891公益坊”微信公眾號。初期以宣傳洋涇八九一公益坊入駐社會組織及開園籌備情況為主。2015年年初,“891公益坊”微信公眾號進行了改版,確定了“傳播公益能量,助力幸福洋涇”的目標,將原先零散的活動信息根據傳播功能進行了分類,推出了四大主要版塊,分別是“公益訊息”“坊間動態”“洋涇益起來”等公益活動月專版以及“洋涇自治金”社區自治專版,目前的年度閱讀、轉發量累計可達12000次以上。
推動社區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
基地在新區社工協會、華理等高校專家的資源支持下,制定了《洋涇街道綜合社工站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探索完成洋涇街道綜合社工站的體系建設、制度建設和專業建設,以社區社會工作理論為指導,打造“精細化、精準化、精英化”的社區專業服務綜合體,促進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公益項目和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高質量發展。打造洋涇街道綜合社工站“3 5 2”體系建設,暨“綜合服務站、社工工作室、自治工作點”三級網絡;“社區治理類、社區健康類、社區教育類、社區志愿類、社區慈善類”五類資源矩陣;配套以項目化學習為基礎的兩個人才培養計劃,“洋涇社區社會工作者三星培養計劃”和“洋涇‘青社行動’大學生社區見習計劃”(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訓基地)。
洋涇街道八九一公益坊作為市級示范型社會組織培育基地,深挖社區需求、拓展社區資源、提升專業能級,進一步做好社區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機構規范發展以及專業服務升級,以求實現“匯集公益之力,助力幸福洋涇”的使命愿景。(鄒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