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新時代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心聚力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行動指南。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引領著中華民族不斷創造出光輝璀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戴叔倫的“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們都在以最飽滿的熱情為祖國抒情,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厚植家國情懷,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抓好愛國主義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要抓好愛國主義教育這一課,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祖國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發芽。”教育是滲進血液、透入靈魂的,一定要從小就抓。對祖國的愛源自內心情感,也需要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開設思政課、開展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作愛國主義題材文藝作品等方式,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讓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不斷增強對愛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鴉片戰爭以來,無數能人志士都在為尋找救國圖存道路進行艱苦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最終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實踐證明,只有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增強對愛國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才能讓愛國主義更加鮮活與真實。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筑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銅墻鐵壁。“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新時代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將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著力點和落腳點。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做到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這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要加大正面宣傳教育,引導各族人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民族團結,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筑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銅墻鐵壁。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在今天仍有著重要的時代價值。愛國主義是中華文明的血脈基因,通過歷史文化傳承,我們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要求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推動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要堅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中國的命運與 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關。”新征程上,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與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堅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承擔更多國際責任和義務,在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取長補短、博采眾長。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愛國主義是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的情感,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各國人民共同的愿望,我們要自覺做文明交流互鑒的踐行者、推動者,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要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將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愛國行動,做到“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緊密相連,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奉獻祖國、奉獻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斗,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
(中江縣市場監管局 吳學艷)
2024年10月30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